×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真正有智慧的人:利讓三寸、話留三尺、處事三丈,看懂你就悟了

佩珊 2022/09/08

人際關系是一門學問。

年少時總以為推心置腹就是關系好。

成年后才明白,感情的牽連、利益的糾葛,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關系的遠近。

有人喜歡「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疏離模式。

有人欣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親密模式。

關系過近失了分寸會傷和氣,關系過遠有了隔閡會傷情分。

人到中年,經歷了事事沉浮才明白,想要有最長久的關系,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會做到以下三點。

利讓三寸得人心

稻盛和夫說:

「人生中的成功也好、失敗也好,所有一切,歸根結底,要看我們能不能把自己的‘利他之心’發揮出來。」

長久關系的維持,是要用真心換取,而不是因一時利益所得。

讓利三寸得人心,看似是一時之虧,實則會擁有人生長遠之福。

清朝康熙年間,民間小本生意種類繁多,很多普通商人都借此發家致富。

有一個叫左文升的小商販,做些生意養家糊口。

巧合之下,認識一位叫周繼先的外地友人,兩人志趣相投,一起做些小買賣。

有一次,周繼先因為要去外地辦事,一去好幾個月,就將30貫錢委托他轉販貨物。并說好按當時市價付3分利息。

沒成想一段時間后,市場銀根緊缺,錢價增值,那30貫錢翻了好幾倍。

年底結算時,左文升按照后來上漲的市場價結算利息。

周繼先知道后說:

「咱們事先說好的3分利息,不管后邊市場價如何變化,多余的我都不該要。」

但左文升堅持付多余的錢,說道:

「做生意不能這樣,我們要按照市場原則來,本錢是你的,多出來的也是你的。」

周繼先被他待人真誠,厚道處事的品德所打動,將自己之前周游各地積攢的經商人脈不斷介紹給他,兩人也成為了人生中的摯交好友。

左文升重義情利、誠信經營的美名在當地傳開,很多人都愿意和他進行生意往來,投資經商。

沒多久,左文升就開了錢莊,生意越做越大,成為了當地首富。

俗語有言:「讓利者得利,近利者無利」。

人生也是如此,路在腳下,該怎樣走,全在你一念之間。

重利輕義則會越走越窄,直至走上眾叛親離的獨木橋。

選擇讓利三寸,是在具體人際交往中,把情誼看的比利益重。

一個人只有重視情誼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的交際圈,路才能越走越寬。

《中說·禮樂》中說: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

聰明人都懂得做厚道人,行厚道事,才能讓人際關系長遠而恒久。

人生說到底是一場修行,利讓三寸的人終會修得圓滿,福澤深厚。

話留三尺不惹禍

《增廣賢文》有言:「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語言是人際交往重要的工具。

運用的好,人與人的關系會更加親密,反之,不合時宜的話語出現就是在破壞關系。

說話要留有余地,不能隨心隨性的發表見解。

所謂禍從口出,福從口入,人生的福禍因果就在言語之間。

熟人之間留口德,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尷尬、維護了情分。

陌生人之間留口德,則會避免無謂的爭辯,消除更多的誤解。

「話留三尺不惹禍」就是說話要有余地,要會察言觀色,否則話密不知收斂會惹來禍端。

曾國藩年輕時候就因為說話得罪過很多人。

年輕氣盛的他遇事總愛和同僚辯論,直戳對方的痛點,來彰顯自己學識。

得理不饒人,說話也不看場合,雖然沒有什麼惡意,但當場爭辯據理力爭,還是讓很多大臣失了顏面,懷恨在心。

對此很多人對他頗有怨言,認為他這人說話不懂禮數,沒有規矩,一段時間內都漸漸疏遠了他。

好在他及時醒悟,自此以后立下「戒多言」的規矩,告訴自己逢人話三分,交淺勿言深。

其實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類沒有口德的人,最終坑了自己。

朋友小李就說過這樣一件事:

他們公司有一個被稱為「百靈鳥」的同事,叫這外號不是因為她唱歌好聽。

而是這個同事在辦公室左右逢源、愛講同事隱私八卦。

起初大家礙于情面沒有說她,因為她工作能力確實強,情商卻屬實過低。

某某同事的婚姻問題、某某同事該如何處理婆媳關系等等都成為她的談資。

時間久了,沒人愿意和她做朋友,她每次在的場合都異常尷尬。

沒有分寸感、說話不考慮后果,公司很多人都避之不及,不愿與之深交。

有次竟然八卦到老板頭上,大肆宣揚猜測老板私生活。

最后因為她心思不在工作上,業績下滑,最終被開除,大好的前途被自己的口無遮攔葬送。

其實與人交往,無論關系如何,一定要給自己留口德,謹言慎行,才能行穩致遠。

有人說,直言不諱是種耿直,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有時會帶來誤解。

而心直口快是種坦率,但沒有分寸,不顧場合,更是會得罪于人。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說話有度,無論面對誰,話留三尺才能不惹禍。

處事三丈關系佳

有句話說的好:

親人之間,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朋友之間,保持一杯水的距離;

愛人之間,保持一張紙的距離。

無論關系遠近,人和人的相處都要有一定的邊界感。

《圍爐夜話》有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人和人的交往一定要有分寸感,否則關系過近也會出現災難。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小劉有一個青梅竹馬的女閨蜜小雪。

小雪性格大大咧咧,說話辦事從不敷衍,兩人脾性相投,關系甚為親密。

小劉結婚后,兩人關系也沒有疏遠,雖然見面時間少了,但只要對方需要,另一個總會及時出現。

日常生活中如果和妻子吵架、遇到煩心事、家長里短郁悶煩躁的事,小劉都會約著小雪向其抱怨發泄。

而對于小雪而言,小劉不管結婚與否,都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朋友,一般家庭聚會、公司團建她也會時常約著小劉出去玩。

每逢節日,小劉給妻子買花送禮物的同時也會給小雪送一份。

在他心里,小雪和妻子同樣重要,不能因為自己結婚而丟掉這份友情。

但妻子對此頗有怨言,認為小雪就像夫妻關系中的第三者,總是會剝奪小劉對家庭生活的時間、精力。

男女畢竟有別,時間一長,誰知道會發生什麼。

但小劉卻覺得妻子無理取鬧、小心眼,竭力維護小雪,認為她就像自己的一個妹妹一樣。

為此兩人爭吵不斷,夫妻關系出現裂痕,家里鬧的雞犬不寧。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小劉和小雪兩人交往沒有分寸感。

我們常說懂得避嫌、和異性相處有界,才是對婚姻的尊重。

正如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三人之間的愛恨糾葛。

賀函和唐晶從最初的親密戀人走到最后的兩看相厭,就是在于缺乏邊界感。

唐晶太過于信任男友和好友,以至于被兩人同時背叛。

羅子君因為婚姻的不幸,總是將自己放在劣勢地位,遇事愛尋求好友和其男友去解決。

在相處時,更是對他們有一種依賴感,以至最后親手毀了這段友情。

從賀函的角度來說,對于女友的閨蜜,他從來沒有避嫌一說,而是在私欲下越界幫助。

我們常說成年人最大的社交魅力就是:懂分寸、知進退。

沒有界限感的人際關系,無論多親密,最后的結局一定是傷害。

無論和誰相處,能真正做到「處事三丈不越界」,才能使相處關系更長久。

周國平說:「懂分寸,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之一。」

與人相處,最舒服的人際交往距離就是保持好三寸、三尺、三丈的距離。

利讓三寸得人心,是格局,重義輕利才能長久。

話留三尺不惹禍,是智慧,說話有度才能安寧。

處事三丈關系佳,是遠見,保持距離才能幸福。

愿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無論面對誰,都能親而有禮,熟不逾矩,成為更好的自己。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