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年11月26日,這天無論是對曾家還是對中國歷史而言都非同凡響,因為就在這天,大名鼎鼎的曾國藩來到人間。
和歷史上很多大人物不同的是,曾國藩出生時沒有神仙送子,沒有天象奇觀,只有最普通不過的嬰兒啼哭。
如果從記憶力高低來評判智商,那小時候的曾國藩就是個如假包換的笨小孩。
某年酷夏最熱的一天,一個小偷鉆進了曾國藩的臥室,正當他要席卷貴重物品時,曾國藩夾著書本回來,小偷只好鉆進床底見機行事。
當時天色已晚,很多人已就寢。可曾國藩卻挑燈誦書,要命的是一篇很短的文章他竟讀了兩個時辰還沒背誦下來。
小偷在床底熱得渾身發汗又過度緊張,幾乎暈厥。又一個時辰后,曾國藩還在那里磕磕巴巴,把文章背誦得缺斤短兩。
小偷忍無可忍,從床底下滾了出來,拍拍身上的塵土,朗聲而誦,勢如流水。
曾國藩開始看到床底下鉆出個人時,大吃一驚,當對方把文章流利地背誦出來后,更是驚愕得張大了嘴巴。
接著小偷以一種恨鐵不成鋼的語氣說:「就你這頭腦,別讀書了,種地吧。」說完,小偷揚長而去,走進茫茫夜色。曾國藩望著小偷的背影,愣了一會兒,又拿起書,搖頭晃腦地背誦起來。
曾家人或許也注意到了曾國藩的先天不足,所以拼命地為他補足。在家人,特別是他父親曾麟書的嚴格管教下,曾國藩的勤奮令人生畏。 自認字開始,他常在睡夢中被父親叫醒背誦四書五經。一遍不成就十遍,十遍不成就百遍,百遍不成就千遍,直到背誦下來為止。
16歲那年,曾國藩開始考秀才。
第一次,曾國藩意料之中的落榜。他老爹安慰他,你才考一次,不要灰心。
第二次,又落榜。他老爹說,事不過三。
第三次,再落榜。他老爹說,咬定青山不放松。
第四次,照樣落榜。曾國藩熱血沸騰,更加倍努力讀書。
……
王陽明其實也有這樣的經歷,王陽明雖出自書香門第,富有才情,但是王陽明在二十二歲考進士時也曾落榜,二十五歲時考進士再次落榜,他在多次參加會試中均沒上榜,這在世人看來是十分恥辱的事情,但王陽明卻不以為然, 他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我不會因為考試不中而感到羞恥,我會因為考不中而灰心喪氣而羞恥。
曾國藩也是如此,直到第七次,23歲的曾國藩才在秀才考試中入圍,名列倒數第二。成績雖然一般,但這也足以讓整個曾家沉浸在百年來從未有過的喜悅之中。
這段經歷也讓曾國藩更加堅信了他的看法: 人蠢不要緊,只要努力堅持,就能成功。同時也篤定了他的人生觀: 既然我是笨人,那將來做一切事都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用笨方法去做,不投機不取巧不走捷徑。成功的路有千萬條,我只走那條看上去最笨、實際上最踏實的路!
中秀才后的曾國藩青云高照,第二年的鄉試又中了舉人,此后又經過兩次會試落榜,曾國藩終于在他28歲那年打開了科舉大門,正式步入仕途。
殿試后,曾國藩獲得個「同進士出身」的資格,這就意味著他無法進入翰林院,運氣好一點會在中央各部任低級職務,運氣差的會被直接轟出中央,到各地縣城任縣令。
曾國藩天分雖不高,傲氣卻比天高。他狹隘地認為,倘若通過殿試卻不能進翰林院,那就是奇恥大辱。
王陽明說,人皆有良知,事業之大小取決于你的良知大小。曾國藩則說他的成就緣于命,其實大同小異。 不過命運雖然注定,但如果再靠后天的進取,事業將不是命運所能限量的。曾國藩的好命,在于他硬著頭皮進取,結識了穆彰阿。
從1838年到1849年,曾國藩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從一名從七品的翰林院檢討飛升到從二品的禮部右侍郎,創造了漢人升官的奇跡。
這一切,都與穆彰阿密不可分。
因少年得志 ,早年的曾國藩變成一個憤怒青年,單線思維、唯我獨尊、憤世嫉俗、矯激傲岸,做起事來手段單一、風格強硬、純剛至猛、一往無前,因此處處碰壁、動輒得咎:
曾國藩剛開始帶兵辦團練(雜牌民兵)時,發現湖南的官員都已經將家屬轉移到了鄉下,他對這種老舊腐敗作風嗤之以鼻,與長沙官場格格不入,與綠營軍(國防軍)矛盾重重,當時的湖南提督鮑起豹甚至帶兵闖入曾國藩府邸,揚言要殺了曾國藩,若不是駱秉章出面打圓場,當時的曾國藩估計就「領飯盒」了。
在江西瑞州圍剿太平天國部隊時,他不僅面臨「江西長毛氣焰仍舊囂張,軍事毫無進展,銀錢陷于困境」的局面,而且這個時候病痛纏身;不僅如此,朝中的對手此時暗放冷箭誣陷;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其父在家鄉去世。
在回家奔喪的途中,曾國藩望著枯淺的河水,想起自己滿腔熱血,一顆忠心為了收復皇上的江山、捍衛孔孟名教的尊嚴,卻落得個皇上猜疑、地方排擠、四面碰壁、八方齟齬,幾乎陷于舉國不容的境地。
曾國藩回想這幾年,除了痛苦,又得到了什麼呢?論官職依舊只是個侍郎,那些相處較好的同僚們各有升遷,一些才質庸劣、心地又壞的小人更是一個個加官進爵、手握重權,天下的事真是太不公平了。想想自己,他不禁心灰意冷。
這還沒完,曾國藩在家服喪的時候,咸豐皇帝又罷免了他兵部侍郎的兵權,命他在籍守制。
次年盛夏,湘勇捷報頻傳,勝利已現曙光,而他卻像一個棄婦被朝廷冷落。想向皇上請纓,又怕上頭怪罪其出爾反爾,思前想后,左右為難。于是他脾氣越來越壞,病情愈來愈嚴重,心情愈來愈煩躁,盡做噩夢……
這段時間,他從頭至尾又讀了《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鑒》,希望從這些史學名著中窺測前人處世行事的訣竅,從中獲取借鑒。但這些前史并沒有給予他解開郁結的鑰匙,反而使他更加痛苦不堪。
前人循法度而動成就輝煌,偏偏我曾國藩就不能成功!人生的挫敗一度使曾國藩處于極大的痛苦之中。他不明白為什麼明明自己盡心盡力,一心一意想做事,官場中所有的人卻都在排擠他,甚至連皇帝都拋棄了他。他陷到極度的委屈之中不可自拔。
正在他焦頭爛額、走投無路的時候,他的朋友歐陽兆熊跟他說了一段話:「岐黃可醫身病,黃老可醫心病。」一下子把他點醒了。
岐黃,就是中醫。黃老,就是道家。歐陽兆熊的意思是:你身體不好,我可以幫你開些藥調理。但你的問題不在于你的身體,而在于你的心態。
為什麼這幾年你做事這麼不順?你太霸道、太蠻橫、太強勢、太盛氣凌人、太自以為是。 你要知道,你想做成事,一定要先會做人。做不好人,一定做不成事。
這段話就像當頭棒喝一樣,使曾國藩突然意識到,也許問題并不在別人,而在自己。他由此對自己此前的作為開始了長達一年多的反思,最后他終于意識到,所有問題的根源,就是出在自己身上。
隨著曾國藩反思的深入, 他漸漸懂得,要想做成一件事情,一定要學會謙退、理性,現實并非是完全非黑即白的,官場上牽涉復雜的利益,非常考驗一個政治家的智慧。
在后來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談到自己的這段心路歷程時,他說:
兄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故自戊午至今九載,與四十歲前迥不相同。
如果一個人,「自負本領甚大」、「又每見人家不是」,他的為人處事是什麼樣的?霸道的、強勢的、尖刻的、排斥的、自我中心的、盛氣凌人的。
如果一個人,「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他的為人處事是什麼樣的?柔軟的、謙和的、低調的、合作的、溫暖的、包容的。
根據史料,曾國藩的主要幕僚有80多位,幕僚總數更是超過200人,幕僚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師爺。 正如司馬懿所說:看人之短,天下無一可交之人。看人之長,世間一切盡是吾師。
任正非也經常在媒體上檢討: 「我是個沒用的管理者,不懂技術不懂管理,我只是個傀儡。」因為他很早就明白,一個人不管如何努力,永遠也趕不上時代的步伐。只有組織起數十人、數百人、數千人一同奮斗,你站在這上面,才摸得到時代的腳。
從幾個人的小「個體戶」,用33年做到近20萬人的世界級大企業,任正非說: 「我知識的底蘊不夠,也并不夠聰明,但我容得了優秀的員工與我一起工作,與他們在一起,我也被熏陶得優秀了,我就提了一桶漿糊,把18萬員工黏結在一起。」
使得曾國藩變得「迥不相同」的,就是歐陽兆熊所說的「咸豐八年再出而以黃老處世」。黃老也就是道家,那麼,他究竟從《道德經》中悟到了什麼?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則有七善:
第一「居善地」,一個人要像水一樣甘居下位,這是做人的智慧;
第二「心善淵」,人的心境要像水一樣深沉淵默有深度;
第三「與善仁」,待人要像水一樣友愛仁善;
第四「言善信」,說話、承諾要像潮水那樣準時而有信;
第五「政善治」,從政要像水一樣保持平衡,治理、管理要保持一碗水端平;
第六「事善能」,做事要像水一樣發揮最大的效能;
第七「動善時」,行動要像水一樣把握時機。
這七善帶給曾國藩巨大的啟迪。老子說「善戰者不怒」,善于打仗的人不會發怒;「善勝敵者不與」,能夠勝敵的人不會放棄;「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善用人的領導是謙下不爭、以成就他人來成就自己的。
此后,曾國藩便一改過去鋒芒畢露、舍我其誰的硬朗作風,精神狀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他自己說:「知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退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意思是:上天久長永恒,而我所經歷的只是很短的一瞬,所以當憂患、不幸、災難到來的時候,應當容忍、隱忍,慢慢的等待這一切安定下來、結果清晰起來,而不要盲目沖動、魯莽行事。
《晉書·宣帝紀論》也有言:「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云。」與光合二為一化為俗世的塵土一般,隨著時代的變化來施展自己的才能;像魚兒一樣收斂鱗甲,像鳥兒一樣收起翅膀,隨著形勢的變化伺機而動,以圖后事。告訴 我們應該順應時勢,注意風云變幻,根據時代變化來施展自己的抱負!
曾國藩還說:「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意思是:大地廣大厚重,我所處的僅僅是很小一塊,所以當遇到榮辱、利益之爭的時候,退讓而主動處于下勢才是正確的做法,如此則不受其害、受人愛戴,舍小利而謀大局。
也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曾國藩提出了一系列為人的基本原則,如:
「自家的優點,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
別人的缺點,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與人忿爭,不可自求萬全處;白人是非,不可過于武斷」;
「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
功名之際,須看得‘淡’」;
「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
「功不獨居、過不推諉」;
「凡利之所在,當與人共分之;凡名之所在,當與人共享之」;
「舍己從人,大賢之量」;
「以賢臨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賢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等等。
當曾國藩重返官場之后,他一上來給人的印象就是脫胎換骨。首先,是他跟同僚和皇帝打交道的態度變了,多了一份謙退和理解。
剛剛上任的時候,他逐一拜訪了湖南各級官僚,一開口就是要向對方請教。他跟咸豐帝打交道的身段也柔軟了很多,他明確表示以后向皇帝遞交奏折還是通過正常的官場渠道,換句話說,他連專折奏事的權利都不要了。這樣一來,君臣之間原本僵硬的關系也逐漸緩和。
1860年,太平軍攻破了圍困天京的江南大營,兩江總督何桂清棄城逃跑,咸豐帝震怒之下把何桂清革職,這樣兩江總督的位子就空缺出來。在咸豐帝的寵臣,御前大臣肅順的竭力舉薦下,曾國藩被任命為兩江總督,成為了負責江蘇、安徽和江西這三省軍務的封疆大吏。
另外,曾國藩也開始包容那些官場生存者,必要時還「啖之以厚利」。
曾國藩的變化與轉型,讓他逐步獲得了同僚的認可,后來在咸豐皇帝死后,實際掌權的慈禧太后也對曾國藩非常信任。這都為他順利平定太平天國,并在戰后推動洋務運動提供了必要支持。
盡管后來的曾國藩在官場上游刃有余,但他仍保持清廉的作風。歷史學者張宏杰研究發現,作為晚清的封疆大吏,曾國藩每年的年薪、養廉銀,還有清朝官場的陋規累計下來應該可以讓他有一百八十萬兩的盈余。但曾國藩去世后,他一共只留下了一萬八千兩,只有1%。
后來這筆錢也在給曾國藩置辦喪事后全部花光了, 所以曾國藩一生的財務收支最終是一個零,也就是說他幾十年的官宦生涯沒有為自己攢下一分錢。
曾國藩去世五年后,他的二兒子曾紀鴻因為家人病重缺錢醫治,只好托左宗棠向曾國藩的老部下借錢,左宗棠心里不忍自己也拿出三百兩銀子接濟曾紀鴻。向來驕傲的左宗棠,在給家人的信里由衷地感慨: 如此一位重臣,他的兒子這樣貧困,可見曾國藩的清廉,真是后人的楷模。
另外,曾國藩對自己的個人生活要求也非常嚴苛。1863年的時候,組織火燒圓明園的英國軍官戈登來到安慶拜會曾國藩。他就很驚訝地發現,曾國藩衣著破舊,衣服上居然還有油漬,根本就不像一個封疆大吏的樣子。
可以說,當曾國藩面對自己的時候,是一個問心無愧的圣徒;而當他面對整個官場的時候,他又是一個圓滑的務實的政治實干家。
北大宮玉振教授評價說,曾國藩一生以「圣賢」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謂的「圣賢」,就是德性成熟與道德完美的人。他的座右銘是「不為圣賢,便為禽獸」。成圣成賢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協,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
也就是說,曾國藩是一個兼顧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人,他做事不重虛名,重視效果。他知道以一己之力,無法掃除千百年來的陳規陋習,因此,為了完成自己的事業,他甚至只能一定程度上和勢利小人同流合污。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和光同塵而不其本色。
宮玉振老師說,在中國社會中,純粹的書生是成不了事情的,書生最大的問題是有情懷,但是不接地氣。純粹的土匪也是成不了事情的,土匪的問題是接地氣,但沒有情懷。 真正能成事的,是接地氣的書生。
可以說,法家使得曾國藩從一名書生,變成了一個現實世界的管理者。法家使得曾國藩對人和社會的現實的一面有了清醒的認識。
企業家也會經受現實的無數次打擊。當年的羅永浩意氣風發地離開新東方,高舉理想主義大旗,發誓要做不割韭菜的英語培訓機構「老羅英語」,但商業畢竟是商業,理想主義很快被現實摁倒在地上摩擦。
再后來,喬布斯離開,老羅看到了機會在招手,堅信手機行業最后一個聰明人已經離開,立志要做東半球最好的手機,結果經營不善導致破產,欠債約6億元。
欠債后的羅永浩沒有逃避,并且公開表示不進行破產清算,決定自己一個人還完這六個億,因為他不想讓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人失望。在發表了一篇「老賴」CEO的自白后隨即開始了他的「賣藝」還債之路,賣電子煙,直播,上綜藝,講脫口秀,拍廣告,接受原本不喜歡的采訪……
經過努力3年多時間幾乎還完6個億,在他債務即將還清的時候被人問到債務還清后最想做什麼,他的答案卻是 「再次創業,回歸科技界」。
直播這個賺錢的「風口」行業是很多年輕人的夢想,卻只是羅永浩通往夢想的盤纏。正如劉潤老師所說, 驅動理想主義者前行的,從來都不是口袋里的錢,而是心中的夢想。
最后,如果你是一名創業者、企業家,是一名「理性主義者」, 不妨堅持你的「堅持」,從未來看現在,從更高段位去布局策略、展開競爭,在活著的前提下,盡可能多一些「理想主義」的氣質,但也不要傻乎乎地一根筋,也要多一些務實、多一些「現實主義」。
段位不同的競爭, 是「非對稱性競爭」,用「高維」去吊打「低維」,從更高的層級去競爭,長期來看會贏得屬于你的更大的市場。
有遠大夢想的人,值得羨慕;有堅定價值觀的人,值得尊敬,而能兼顧理想和現實主義更是一種智慧。
以后的日子, 讓我們一起向曾國藩學習,做一個兼顧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人,做一名「務實」的理想主義者,做一名「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參考資料:
[1]. 曾國藩又笨又慢平天下,度陰山
[2]. 耕叔說錢:做一名「現實」的「理想主義者」,耕叔
[3]. 劉潤:你們不懂羅永浩,劉潤
[4]. 陳章魚:《曾國藩的經濟課》:曾國藩當官時,怎樣對待金錢?得到
[5].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一本書了解最真實復雜的曾國藩得到,秉火氏
[6]. 宮玉振:曾國藩能成大事,因為悟透這一道理,正和島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