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的眼中,三毛作為作家是成功的,她才華橫溢,活得灑脫。與荷西的愛情羨煞旁人;
但作為女兒,她讓父母體會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這樣的痛苦伴隨他們永久。
縱使她寫下了《撒哈拉沙漠》、《夢里花落知多少》等43部優秀作品,她在父母眼中,依然是個長不大的女兒。
曾經的自閉癥可能給三毛帶來了很多思考,才有了現在這麼多作品。
三毛人生的幾個重要階段,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有父親陳嗣慶的陪伴。父母唯一覺得欣慰的是,三毛這一生遇到了最愛的人。
陳嗣慶給女兒取名陳懋(mào)平,這個名字有點剛毅,卻深深蘊藏著陳嗣慶對女兒的期望。
但不久后,這個名字被甚有主張的二女兒擅自改為「陳平」。后來,陳平在看了小說后改名為「三毛」。
在一次被數學老師羞辱后,三毛因此患上了自閉癥。
她一直將自己關在屋子里獨處長達七年。
人生最美好的七年里,三毛終日藏在屋子里。
終于有一天,三毛選擇了自絕。
經過搶救后,自絕的女兒終于再次活過來了,此時,已經是三毛患上后天自閉的第七年了。
仿佛是從地獄突然回了人間一般。
在愛的呼喚下,三毛終于慢慢走出來了。
欣喜的陳嗣慶和妻子小心翼翼地引導、照顧著女兒,慢慢地,她開始能融入正常生活了。
此時,陳嗣慶才終于能夠放心。
不久后的1967年,三毛決定赴西班牙留學。
正是在這里,三毛遇見了后來的一生摯愛荷西。
不久后,三毛與潛水員荷西緣定終身,他們還定居在了撒哈拉沙漠。
兩人結婚時,只給父母寫了一封信,信上說:我結婚了。
婚禮上,三毛父母均為到場。
想來,收到女兒結婚消息的陳嗣慶和妻子是欣慰的。
對于他們而言,女兒能過上正常的生活大約已經算是對他們多年逐愛的最好回報了。
他們收到女兒突然的「結婚通知」后,并未有絲毫嗔怪,有的只有無盡的祝福。
但上天終不能讓這對有情人有個好結果,荷西在一次潛水后溺水而亡。
三毛父母陪她辦完喪事后,看著憔悴不堪的三毛,老兩口心疼不已。
經過整夜的思考后,老兩口決意帶三毛回台灣同住。
一年多后,三毛決心再次流浪,陳嗣慶和妻子再度與三毛分離。
父母在,不遠游,這句話在三毛這兒似乎從未兌現過,但深愛女兒的陳嗣慶卻從未阻止過女兒。
只要三毛能夠好好活著就足夠了。
1986年,三毛突然搬回家和父母同住了。
陳嗣慶發現,再度回來的女兒變了,她變得不做家務了,對于父母她也格外客氣了。
即便是開冰箱拿吃的,她也一定會提前問一聲。
她不和他們一起看電視,因她認為遙控器的掌控者應該是父母。
用了家里的電話后,她會留錢放在桌上。
偶爾,三毛也回自己在家附近的公寓,只是第二天她一定會回來,回來后也不會說搬出去的話。
這些細節,倘若不是格外愛女兒,陳嗣慶又怎會發現?
但愛有時候雖能幫助理解一個人,卻并不表示它能讓一個人真的懂另一個人。
陳嗣慶雖努力想要走進女兒心里,但終究沒有成功。
這點,陳嗣慶一直清楚,對此,他心里多少是有芥蒂的, 否則他不會不止一次地公開說「我不了解我的女兒」。
1989年,三毛去了一次大陸,她為父親帶回了祖父墳前的一抔土和陳家在舟山群島老宅井中打出的一瓶水。
當那晚,三毛將這兩樣東西鄭重地交到父親手中時,帶著哭腔說「這是我為陳家做的最后的事情了」。
三毛離家出走后,陳嗣慶在給三毛的信里寫到: 「6月4日,你收到大陸表哥的來信,信中提醒你當不再流浪,可得把生活做個調整,我也深以為然。」這也是陳嗣慶一直想說的。
陳嗣慶的希望終究落了空了,他不懂,不再流離的三毛,將不再是三毛。
只是,因為他的努力去讀懂和即使不懂也努力包容,終究最大限度地給了三毛力量了。
否則,三毛也無法在荷西離世后繼續活這十多年。
但這樣活著的三毛終究太痛苦,這痛苦,只有三毛和黑夜才能真正懂得。
終于,1991年1月4日凌晨,荷西過世12年后,三毛在醫院點滴架上以近乎詭異的方式離去了。
一個深愛女兒的父親失去了自己的女兒,她的作品可能都讓他不忍心讀下去,讀者在書中看到的流浪、是瀟灑、是超脫;
而陳嗣慶看到的永遠是憂傷。
參考文獻:
《三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