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寂寞是一種清福...
《道德經》中有言:「物壯則老,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這世間,萬事萬物達到了極限,都會朝著相反的方向而去,猶如手中的沙,纂的越緊流的越快。
所以在生活中,無論是說話、行事亦或為人處世,都要留有餘地,有取捨,懂進退,才是人生真諦。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有言:「知者不言。」
聰明人都不會輕易講話說死,而是說七分,留三分,這三分既留給自己,亦留給別人,方能在後悔之時有所轉圜。
春秋時期,鄭莊公的母親姜氏在生他時,因為難產,差點喪命,所以姜氏厭惡于他,而特別喜愛他的弟弟,共叔段。
鄭武公離去後,按照宗法禮度,應由長子鄭莊公繼位,成為太后的姜氏卻幹預朝政,想為共叔段鳴不平。
在姜氏的幫助下,共叔段的勢力越來越龐大,最終和姜氏裡應外合,準備攻打鄭莊公。
而他們不知的是,鄭莊公時刻都在觀察著共叔段的行動,獲悉了他的所有陰謀。
在共叔段起兵的那一刻,鄭莊公便命令公子呂率大軍去討伐,共叔段大敗,成為了階下囚。
莊公對其母姜氏也失望到底,將她在郊外囚禁起來,並放下狠話:「不到黃泉,不相見。」
畢竟是自己的生母,日子久了,鄭莊公便後悔說了那麼絕情的話。
身為君主,卻又不能出爾反爾。這時,他的大臣穎考為他獻了一計,掘地三尺,直至挖出泉水,讓其與姜氏在地洞內相見。
俗話說:「話要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鄭莊公正是說話不留餘地,待後悔之時卻無可轉圜,所謂絕地三尺挖出泉水,也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法子罷了。
所以無論何時,都要把握好說話的分寸,切忌逞口舌之快,不給別人留餘地,亦是斷了自己的退路,于人于己都不是好事。
不如將話說的委婉一些,圓潤一些,給彼此一個迴旋的餘地,才能在生活中更好地處理好人際關係,從而擁有好的人緣,在人生的道路上亦會更順暢。
事不做絕有轉機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有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這世間,福禍相依,有時看似將未來的禍根斬盡,殊不知,斬盡的不止是禍根還有潛藏著的生機,所以做事不能太絕,方有轉機。
明太祖朱元璋算是歷史上的一位明君,但他卻獨獨做錯了一件事,導致他去世後,靖難之役中他的孫子朱允炆失去了皇位。
這便是他將三十四位開國功臣,幾乎屠戮殆盡,使得靖難之役中,朱允炆無人可用,進而在繼位四年後便被朱棣攻入皇城,自己逃入民間。
朱元璋屠戮功臣,自是有一番道理的,這些跟著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弟兄們,他活著的時候,當然一切好說,但若他不在了,保不齊有哪個不安分的起兵造反奪了朱家的天下。
所以為保朱家萬年永固,朱元璋直接來了個釜底抽薪。
但他沒想到的是,自以為是為了皇孫好,將前路荊棘全部砍除的舉動,同時也斬斷了朱允炆與朱棣對抗的生機,最終導致了朱允炆的失敗。
古語有言:「天地有則,人事有度,過則殆之。」
世事無常,做事不能太絕,因為凡事都有意外,若做的太絕則無法容納這些意外,便會將自己的路堵死,最終進退無門。
聰明人都懂得狡兔三窟的道理,做任何事都要留有空間,給自己一個回轉的機會,適可而止,張弛有度,才不至讓自己走上絕路。
義不斷盡有天助
《道德經第五十九章》有言:「重積德則無不克。」
德行深厚的人,上天都會眷顧,便沒有什麼是不能克服的,而有德之人都是重情重義的。
春秋時期,楚莊王在平定了一次戰亂後,大擺宴席,犒賞功臣將士。
宴席直至天黑還未結束,楚莊王便讓宮人點上蠟燭,繼續宴會。
還叫來兩位寵愛的美人前來助興,忽然一陣風吹來,吹息了蠟燭,有個喝醉酒的大臣竟想趁機非禮美人。
這位美人奮力掙脫,並將其帽纓扯斷。跑回楚莊王身邊告狀。
楚莊王聽完後,卻對大臣們說,今日盡興,請各位將帽子摘下,以便更放鬆地飲酒作樂。
美人責怪他不為自己出氣,楚莊王卻說,酒後失態乃是人之常情,若因此責罰他,定會寒了將士們的心。
三年後,晉楚交戰,副將唐狡奮不顧身,衝鋒陷陣,鼓舞士氣,最終取得了勝利。
戰後,楚莊王要犒賞他,他辭謝說,三年前我冒犯了您的美人,是您大義,沒有追究我的過錯,今日我不過是將功補過。
楚莊王恍然大悟,是他的仁德大義得到了回報。
俗話說:「做人別太過,得饒人處且饒人。」
正所謂人脈就是金錢,人脈就是資源,若是因他人的一點點無心之過,便咄咄逼人,與之爭個你死我活,最終的結果只會是兩敗俱傷。
這世間之人千千萬,能有幸相識已是莫大的緣分,人非聖人,孰能無過,在他人犯錯之時,適當地給人一個臺階,便會收穫他人的感激與尊敬,亦會無形中為自己埋下福報。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有言:「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道適可而止,才能長久不衰。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人活一世,說話,做事,做人都忌滿,不滿方有餘地可守,有餘路可退。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