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靈
職場
家庭
【懷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能成大事的人,都有「3個特點」,遲早出人頭地
2022/09/11

曾國藩本是一介書生,但卻不得已置身于戰爭之中,一度為此十分苦惱。

于是胡林翼送他一副對聯:「懷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

曾國藩閱后,深以為然,并把這句話作為座右銘。

在社會上,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要有菩薩慈悲的心腸,也要有金剛霹靂的手段。

考慮問題需要菩薩心腸,但解決問題就要用霹靂手段,如此方可成事。

菩薩心腸,不是無底線退讓

菩薩,是佛教用語「菩提薩埵」的略稱,釋義為覺有情,意思是讓一切有情眾生都覺悟。

后來人們常用菩薩心腸,來形容心地善良的慈悲之人。

但是菩薩心腸,并不意味著無底線的原諒和退讓,縱容式的「愚善」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是對惡的姑息遷就。

《左傳》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鄭國的丞相子產身患重病,時日無多。

在他臨終之前,子產對繼任者太叔說:「對待德行良好的人,才能用寬容的施政態度讓民眾信服,面對品行不端的人還是要嚴厲些。」

太叔的本性十分寬厚仁慈,他不忍心實施嚴刑峻法,而施行寬柔的政策來管理鄭國。

結果鄭國出現了很多盜賊,他們盤踞在一個叫做崔苻的湖沼里招集人手,無惡不作。附近百姓怨聲載道、叫苦連天。

太叔知道后十分后悔,說:「若是我能聽從子產的話,鄭國就不會淪落到這般田地。」

于是他下令派兵去剿匪,把那些盜賊全殺光了,鄭國的賊寇才有了收斂。孔子對此點評說:「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意思是,過分的寬大仁慈容易使人誤以為軟弱,從而得寸進尺,變本加厲;過分的威猛嚴厲容易導致殘暴,從而引起強烈反抗,法紀大亂。寬和與嚴厲相互補充調節,才可以避免走極端造成的不良后果,才能政通人和。做人同樣如此,善亦有道,行之有度,才是一個人應有的法則,否則就只能成為爛好人一個。

對惡,如果心存善念,都是對菩薩心腸的褻瀆。

沒有霹靂手段,不見菩薩慈悲

《韓非子》中有云:「緩心而無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

意思是,行事遲疑而無法成事,性格懦弱而沒什麼決斷,不能決斷怎麼樣做才好,怎麼樣不好,是要敗亡的。

《鬼谷子》中也講到:「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基。」

當機立斷,是成功者必須具備的素質。而優柔寡斷,乃行事第一大忌諱。

所謂霹靂手段,就是說在做事的時候要行動果決,有勇有謀,計劃周詳,出手有力。

不管是個人成長髮展,還是團隊管理,都非常需要這樣的質量。

東漢時,班超被派遣出使西域。

到達鄯善之后,鄯善國王開始時對使團招待的非常周到,后來卻忽然變得冷淡起來。班超弄清楚了其中的原委,原來是匈奴的使者到來了。

班超當機立斷,召集出使的三十六個人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消滅匈奴人,我們才能完成使命。」

班超帶領眾人趁夜直奔匈奴人的營地,前后包抄,順風放火,敵人驚嚇得亂了營。

漢兵們斬殺了匈奴使者及其部下三十多人,其余的一百多人全被大火燒死。迫使鄯善國王放棄了背叛大漢的念頭。周邊的很多其他國家也紛紛和漢朝簽訂同盟條約。

班超殺掉匈奴的三十余人,是惡行嗎?表面上看,是。殺生,尤其是殺人,歷來被認為惡業之首。

但班超以雷霆手段,消除了戰爭隱患,穩定了邊境局勢,讓千千萬萬百姓免于顛沛流離的境地,實乃大善之舉。

「大仁不仁,大善不惠」。

善良,有時候看上去是冷酷無情的,然而那可能才是真正的大善。

慈眉善目的菩薩是菩薩,「怒目金剛」何嘗不是慈悲無量的菩薩呢?

沒有霹靂手段,不顯金剛之怒,不見菩薩慈悲。

懷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才能走得更遠

「一陰一陽之謂道」,世間萬事萬物都存在著正反兩個面,達到了某種對立統一平衡,便衍生出了道。

做人做事同樣如此。

老子言:「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這就是在告訴大家:做人最好的和諧就是剛柔并濟,「雌雄同體」,才是最佳,也就是懷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

當問題出現在面前的時候,不能一味含含糊糊,必須以有效手段予以解決。

但是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卻要盡量照顧到方方面面的訴求,不能只圖一時的痛快,卻留下難以彌補的后患。

菩薩心腸,就是做人要寬大仁慈,不做壞事,事不做絕,更不會仗勢欺人,既體現了胸襟和氣度,也體現了涵養與明智。

霹靂手段,就是做事有手腕而光明磊落,不在人背后搞小動作,不盲目逞強,該示弱的時候內斂,該表現的時候一鳴驚人。

一個人是否走得更遠,就看他做人做事時的態度和水平。

心懷菩薩心腸做人,使出霹靂手段行事,既不忘初心良知,又深諳社會法則,那就離成功不遠了。


稻盛和夫:越是逆境,越要擁有窄門思維(深度好文)
2023/05/08
諸葛亮:常讀圣人語,靜修個人心
2023/05/08
別怪企業「不招」35歲以上的人,太現實!資深HR:做到2點就不用怕
2023/05/08
司馬懿:職場3大經典智慧,沒人會說破,早懂少走十年彎路
2023/05/08
孫臏:熬過「變化無常」的坎,相機而動
2023/05/07
白居易: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
2023/05/07
俗語:「錢不借二,酒不喝三,路不走四」,是什麼意思呢?
2023/05/07
《道德經》:眼界越寬,越不貪婪;格局越大,越不糾纏!
2023/05/05
民間故事:老漢修房,給過路乞丐兩個饅頭,乞丐:你今晚必死
2023/05/05
《菜根譚》:為善不見其意,如草里冬瓜,自應暗長
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