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靈
職場
家庭
俗語:「宅有三聲出貴人,門前三物是富人」可信嗎?三聲三物指什麼
2022/12/04

古人很多生活經驗都以言簡意賅地「俗語」流傳于世。這些誕生于農耕文明中的「大白話」,不僅為后代子孫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還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經是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提到了很多關于節氣的俗語,經過分析后發現,這些在千百年前觀察總結出來的大自然氣候規律變化,就算是放在如今,依然是很適用的。

在農村老人的嘴里,我們時常可以聽到很多俗語,涉及到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 「宅有三聲出貴人,門前三物是富人」。

別看只有短短的十幾個字,這里面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從很多細節上去分析事物,是可以得出一個正確的推理結論的。

因為老祖宗們總結這些生活經驗時,是牢牢聯系著農業生產的,所以我們在分析的時候,也應該站在古人生活的環境中去體會,方能更加貼切和準確的分析出結果。

我們先來看這句俗語的前半句:「 宅有三聲出貴人」,核心詞已經出來了:「三聲」。既然生活在農村,周邊都是神奇的大自然。這些具象的聲音,肯定和古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在經過長達三個小時的詳談之后,我終于在村里的長者那里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這「三聲」中的第一聲,指的是家畜的聲音。在農村,家家戶戶都會養家禽和家畜,雞鴨鵝,還有豬牛羊。這六種動物的聲音此起彼伏,則說明這戶人家很勤勞,家里的副業很多。

一個家庭想要越過越好,必須得有一個能干的頂梁柱。除了田地里的莊稼活以外,能夠把這些動物都養好,那確實是有真本事的人。

雞鴨鵝不僅可以生蛋,還可以作為改善伙食的食材,不論是蛋,還是雞鴨鵝本身,都是可以給主人家帶來財富的。豬牛羊就更不用說了,這些變賣之后,都是一筆十分可觀的收入。特別是牛,它可是耕地的好幫手。

有了這些生財之道,家中經濟條件一定會逐步變得富裕。有了物質生活條件的幫助,也才能給后人更好地學習和生活的環境,自然出貴人的幾率就更大了。

接下來是「三聲」中的第二聲,指的是燕子的叫聲。燕子這種動物大家并不陌生,它每年都會回來筑巢撫養后代,它們的眼光很獨到,不僅要房屋牢固,能夠遮風擋雨,還要生活環境舒適,至少不能天天大吵大鬧,弄得家里雞犬不靈。

在老祖宗看來,被燕子選中的家庭,一定是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家庭和睦,大家都朝著一個方向去奮斗,家中生活條件肯定會越來越好,出貴人的機率也大大增加。

與此同時,燕子本身是一種益鳥,它忙忙碌碌的哺育后代,也是勤勞的象征。因為燕子早出晚歸,還是莊稼地里的好幫手,所以也被賦予了吉祥和美好的寓意。這樣的鳥兒來家里筑巢,和屋子的主人一起生活,怎能不出貴人呢?

最后的一種聲音,指的是喜鵲的叫聲。喜鵲這種鳥兒,早就被賦予了吉祥的寓意,它們能夠圍著房屋嘰嘰喳喳地叫,那說明它們很喜歡這樣的生活環境。

最重要的是,喜鵲這種鳥兒的叫聲很單一,不論什麼時候都是一樣的叫聲。古人則認為這是始終如一,穩定,堅毅的優良質量。有這樣的吉祥鳥到來,也就預示著家中會有貴人出現了。

分析完上半句,我們再來看看這句俗語的后半句:「 門前三物是富人」。這里我就不賣關子了,這句話的核心詞是「三物」,分別指的是:大門口的石獅子,拴馬樁,影壁墻。

家里有著三樣物件的家庭,不要說在古代,就算是放在當今社會中,那也是富人。家門口放著威武霸氣的石獅子,一看就是大戶人家。

在農耕社會中,主要生產力是人,普通百姓都是看天吃飯,而且還有很重的賦稅,連最基本的溫飽都很難解決,又哪里會有人力和財力來購買昂貴的石料,聘請高薪的工匠來進行手工打造呢?

這拴馬樁也不難理解,這就好比現在的停車位。富人家里都有專屬的停車位,而且里面都是停的豪車。在古代有單獨的拴馬樁,則說明這戶人家是有很多匹馬的,而且有財力來進行裝修打造,哪怕是拴馬的石頭樁,普通人家里隨便找個木樁或者是小樹,就解決問題了。

影壁墻,這上面裝飾有各種浮雕。這樣的高端墻壁正對著大門,作用是屏障和裝飾,有的底下有座子,可以移動,上面像屋脊。它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用于遮擋視線的墻壁,基本上都出現在大戶人家中。

古人認為,這樣的墻壁不僅有裝飾的妙用,還有擋住煞氣的作用。其他的都不用考慮,能夠用上這樣的墻壁,那建筑都不會小,能夠擁有豪宅的主人,非富即貴。

寫在最后

對于俗語「宅有三聲出貴人,門前三物是富人」,我們應當理性地去看待和分析,放在古代的確有借鑒意義的。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不斷在進步,這樣的俗語只有一部分寓意是能夠給我們起警示作用,大部分含義都已經不再適用了。

我們也不必完全去相信一句話,人非圣賢,說出的話并不全對。單單就這句俗語來講,后半句是有一些參考意義的,至少我們在分析意見事情的時候,這些細節性的突破是可以借鑒古人的邏輯思維的。一定要記住,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是最理性的當代青年,也是對俗語文化的尊重。


稻盛和夫:越是逆境,越要擁有窄門思維(深度好文)
2023/05/08
諸葛亮:常讀圣人語,靜修個人心
2023/05/08
別怪企業「不招」35歲以上的人,太現實!資深HR:做到2點就不用怕
2023/05/08
司馬懿:職場3大經典智慧,沒人會說破,早懂少走十年彎路
2023/05/08
孫臏:熬過「變化無常」的坎,相機而動
2023/05/07
白居易: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
2023/05/07
俗語:「錢不借二,酒不喝三,路不走四」,是什麼意思呢?
2023/05/07
《道德經》:眼界越寬,越不貪婪;格局越大,越不糾纏!
2023/05/05
民間故事:老漢修房,給過路乞丐兩個饅頭,乞丐:你今晚必死
2023/05/05
《菜根譚》:為善不見其意,如草里冬瓜,自應暗長
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