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靈
職場
家庭
「百無一用是書生」,上半句才經典,揭露了人情冷暖!
2023/01/12

相信大家都有類似的經歷,妳一回到老家,和別人聊天時,他們會發出妳在外面工作怎麼樣,工資有多少呀?有沒有女朋友等問題的靈魂拷問。

然后妳的回答卻能從他們嘴里得到諸如此類的話:妳看隔壁那個誰誰,從小就調皮搗蛋,也不好好讀書,早早輟學出去了,到現在人家在外面混得多好,有房有車,有老婆孩子,一個月工資多少,妳還是大學生……

當人們對讀書不屑的時候,很多人會說一句 「百無一用是書生」

總而言之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讀這麼多書有什麼用呢?

讀書有沒有用不知道,但讀過書的人就不會把文人一句自謙的詩句斷章取義來嘲笑讀書人。

「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哪首詩,上一句是什麼?全詩它又表達什麼意思的人都沒搞清楚,又有什麼資格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呢。

那我們今天就講講這句詩的出處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這句詩是出自清代乾隆時期小有名氣的詩人黃景仁筆下,全詩如下。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黃景仁:《雜感》

我們讀一首詩時,多去結合作者生平以及寫作背景,這樣更有利于我們對詩詞的理解,方便做出正確解讀。

作者黃景仁,字仲則,常州府武進縣人,祖上可以追溯到宋代文學家黃庭堅,但到了他這一代,家里已經很窮,再加上他祖父母、父親和哥哥早早去世了,一家生計全靠母親一人擔著,家里就差揭不開鍋了。

窮什麼不能窮教育,雖然家貧,黃景仁的學業卻沒有耽誤。他自己也聰明伶俐,9歲的時候,被譽為神童;14歲開始寫詩,漸漸有了名氣;16歲時參加童子試,斬獲第一,受到當時的知府以及座師重視。

照這樣的情況下去,黃景仁只要在接下來的科舉上榜,飛黃騰達、光宗耀祖指日可待,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才華橫溢的他在後來的鄉試中屢屢落榜。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黃景仁不愿被固定的八股文所僵化自己的文章,又不屑向當時的官場低頭,拒絕阿諛諂媚,這才導致黃景仁獲得一個八次鄉試落選的結果。

家中本就貧困,沒有固定經濟來源的他,只能在顛沛流離中掏取生計。詩負盛名卻屢試不第的他在到處謀生的過程中也體會到了人際交往過程中的世態炎涼,這樣的不甘與憤恨讓黃景仁身體也在也慢慢透支,最后年僅三十五歲就客死異鄉。

他這首詩就是黃景仁在二十歲的時候所寫,當時的他胸懷大才,連包世臣都贊他,說他是「乾隆六十年間,論詩者當推第一人」,然而卻在科舉上遭到打擊,這巨大的心理落差讓他憤憤不平,于是寫下了這首《雜感》,來抒發心中不平之鳴。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

柳絮本來是隨意飛舞,但是沾了泥水的柳絮,則飛不動了。就好像自己擁有滿腹才華,如今卻像墜落在泥淖里的柳絮般,難以伸展,而自己的行為舉止,被一些權貴們認為高傲的不識抬舉和不近人情的「薄幸」之人。

黃景仁修仙修佛不成,是比喻自己一事無成落,到現在還漂泊不定落魄的活著,內心十分悲苦,所以只能在深夜之中寫詩來抒發心中的不平,于是就寫下了這下面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這一千古名句。

西晉竹林七賢之一阮籍,對于瞧不上的人就用白眼看人,對于自己欣賞的人,他就青眼有加。

這其實并不是作者看不起人,更不是看不起讀書人,這就是他在發牢騷時說的自嘲自諷的氣話。

他說自己在這個世上,相互欣賞的知音不多,90%的人都不會真心對妳好,妳對這樣的人不友好哪怕送白眼也沒關系的,也許最沒用最沒存在感的就是我們這些讀書人了。

這麼來看「十有九人堪白眼」,有點孤芳自賞之意。「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實際上只是一個恃才傲物的少年用來自嘲的氣話,咱可別當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所以等他氣消了之后,他又開始自我勉勵了。不要擔心總說愁以后就會成真,即便是春天的鳥兒,秋天的蟲子,也能發出自己的聲音,也會有人傾聽他們的聲音。

鳥可以鳴春,蟲可以鳴秋,我應該學習春鳥秋蟲,發出自己的聲音,即使沒人聽我唱歌,我也可以自己做自己的觀眾。

這句貌似頹唐其實非常灑脫,全詩看下來表面是自嘲,但實際上是在鼓勵自己。

古代詩人抱怨讀書無用的牢騷語其實也不止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大文豪蘇軾曾經就說過「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陸游也有感慨「此身合是詩人未」,看上去都是說讀書沒什麼用,實際上說的都是反話。


稻盛和夫:越是逆境,越要擁有窄門思維(深度好文)
2023/05/08
諸葛亮:常讀圣人語,靜修個人心
2023/05/08
別怪企業「不招」35歲以上的人,太現實!資深HR:做到2點就不用怕
2023/05/08
司馬懿:職場3大經典智慧,沒人會說破,早懂少走十年彎路
2023/05/08
孫臏:熬過「變化無常」的坎,相機而動
2023/05/07
白居易: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
2023/05/07
俗語:「錢不借二,酒不喝三,路不走四」,是什麼意思呢?
2023/05/07
《道德經》:眼界越寬,越不貪婪;格局越大,越不糾纏!
2023/05/05
民間故事:老漢修房,給過路乞丐兩個饅頭,乞丐:你今晚必死
2023/05/05
《菜根譚》:為善不見其意,如草里冬瓜,自應暗長
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