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靈
職場
家庭
戀愛五次,流浪五十多個國家,三毛的一生有多難?愛三毛的人,心中永遠的痛
2022/08/03

今天書君想寫的這位女神,相信大部分人都聽說過她的名字——三毛。

不知你的書架上是否有一本三毛的作品呢?我國中時,特地買了20多本的三毛全集,現在還對幾乎每一本都如數家珍。

她的文字,總是能夠帶領書君走入一個屬于三毛的世界,在閱讀時,輪廓便逐漸清晰明朗,仿佛能夠看到不同時期的三毛,她的文筆真摯動人,讀者總能輕易感同身受她的快樂與悲傷,漸漸地,又被她的魅力深深吸引......

而三毛的人生,卻比她的作品更加傳奇。

她就像一顆流星,璀璨卻短暫,在這世間停留了短短48年,便撒手離去,瀟灑又決絕。

可無論她走了多久,永遠有人在懷念三毛。

三毛出生于1943年的重慶,祖籍為浙江舟山,是后來才遷居到了台灣,大陸對她而言,是永遠的故鄉。

家人給她取名為陳懋平,三歲那年,父親教她寫自己的名字,她嫌「懋」字太難寫,實在麻煩,便撇下了這個字,給自己改名為陳平。

父母倒是也很尊重她,愿意叫陳平,就大家都改口,畢竟,那是三毛自己的人生,名字也只是一個代號。

三歲就懂得給自己改名,書君覺得,三毛真的算是早慧了,大多數的孩子,三歲都還沒開竅,更不會輕易決定改名這種「大事」了。

從一開始,她就是與眾不同的。

1948年,三毛全家遷往台灣定居,時年6歲的三毛進入了台北國民小學讀書。

從很小的時候,三毛就表現出了對文學的愛好,她很愛看書,是書店的常客,五年級時第一次看紅樓夢,國中時幾乎看完市面上所有的名著。

中學時,三毛開始偏科,她對語文很有興趣,可對數學卻是一竅不通,考試試卷發下來,多半總是不及格。

不過雖然數學公式弄不明白,但三毛記憶力卻很好。

偶然間,三毛發現,試卷上的題目其實都是書本上的課后練習題,于是,她用了死記硬背的方法,把那些題目都背下來了,到考試時再一一對應寫上去。

這個方法果然有效,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的數學考試中,三毛都拿到了滿分。

三毛自己倒是很開心,可一個數學差生居然開始考滿分,這事說來太反常了,漸漸地,老師也開始懷疑起三毛成績的真實性,以為她是靠作弊得來的好成績。

考了6次滿分后,三毛被叫到了辦公室,數學老師拿出了一張更有難度的數學試卷,讓三毛當場現做。

那些題目與課本上的完全不同,三毛傻眼了,她一題也做不出來。

這下,老師更加認定三毛是作弊了,為了懲罰她,數學老師用沾滿墨汁的毛筆在三毛的眼睛畫了兩個大大的圓圈,像貓熊一樣,還讓她站到教室角落去。

下課后,老師又讓三毛頂著一張貓熊臉到操場跑圈,全校的同學都來圍觀笑話。

青春期是一個孩子自尊心最強的時候,這樣的批評,真的有些太重了。

這件事給三毛造成了很大的陰影,她一直走不出來,十分痛苦。

因為此事,三毛開始對學校產生恐懼,一度嚴重到走到教室就昏厥的狀況。

隨著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到了最后,三毛不得不休學回家。

在這件事上,書君倒是認為三毛沒有什麼錯,天資不夠,努力來湊,面對復雜的數學公式實在是無能為力,靠死記硬背拿高分也不能算是作弊。

回到家后,父母看著每日多愁善感的三毛很是難過,便為她安排了一些課外興趣班,讓她去學鋼琴、學畫畫,想讓她轉移注意力,盡早走出陰霾。

遺憾的是,這些方法并沒有起到太大的效果,備受折磨的三毛用割腕的方式自絕了,想要離開這個于她而言充滿痛苦的世界。

所幸發現及時,被救了回來,但傷口卻很嚴重,縫了28針。

在一件自己本無錯的事情上被迫承受巨大的折磨,小小的她,無法與自己和解,于是,三毛將自己囚禁起來,在后來的作品里,她曾形容自己自己為「囚獸」

書君真的很心疼,無法想象,那時的她到底有多絕望,不過是十幾歲的孩子,卻在本該無憂無慮的日子中,抱著毅然的決心,決絕赴死。

為了不讓家人太傷心,重生之后,三毛開始努力振作,她讓自己變得忙碌起來,每天到父親給她報的各種興趣班上課。

這一次,三毛對繪畫產生了興趣,因為,她喜歡上了一個教她油畫的老師,名叫顧福生,大她八歲。

那時的顧福生已經是台北文藝圈小有名氣的人物了,他家境顯赫,長相帥氣,性格溫柔,受到不少女生的追捧,彼時剛剛情竇初開的三毛也淪陷了,拜倒在顧老師的西裝褲下。

那時的三毛就是一個怪孩子,活得驕傲又擰巴,并沒有什麼朋友。

可對于她的奇怪,顧福生卻很包容,顧福生覺得,人本來就是性格迥異,沒必要用批判的目光去看待。

而當時的三毛最缺的,恰恰就是這種包容。

作為老師,顧福生很有分寸,一直禮貌保持距離。

他清楚的知道,三毛對于他的感情,不是愛情,更多的是一種盲目的崇拜,像墜河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

顧福生發現,三毛在繪畫上其實天分不高,反倒對文學有很大的興趣,天賦異稟。

于是,他將這位奇怪的學生介紹給了自己的發小——著名作家白先勇,幫助三毛找到一條真正適合她的路。

顧福生就像三毛黑暗人生中的一束光,照耀她、溫暖她。

1962年,三毛在他們的幫助下,以陳平之名在《現代文學》雜志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惑》。

遇到良師是一個人成長階段最大的幸運,可以說,顧福生是三毛人生迷茫時的引路人。

1964年,三毛獲得著名歷史學家張其昀的特允,以哲學系選讀生的身份進入中國文化大學學習,成績優異。

再次踏上闊別已久的學校,書君不知這背后三毛是鼓起了多大的勇氣、給自己做了多少心理建設,但或許,從她愿意踏入校園這一刻起,也就意味著她與年少時的自己漸漸和解了。

1967年,三毛離開文化大學,只身前往西班牙留學,先后就讀于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德國歌德學院。

在西班牙留學期間,三毛遇見了那個影響她一生的男人——荷西。

他們是在一次圣誕節的聚會相識的,荷西對三毛一見鐘情,送給她圣誕禮物后,又認真地對三毛說:

「6年以后,我娶你。」

荷西比三毛小了八歲,二人相遇之時,他還在上高中。

那時,對三毛來說,荷西不過是一個乳臭未干的小屁孩,她壓根沒把荷西說的話放在心上,只是擺擺手說自己有男友了。

就這樣,二人擦肩而過,仿佛只是彼此生命中的過客,短暫的相遇后二人又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像兩條平行線,沒有交叉點。

1970年,三毛受張其昀先生的邀請到中國文化大學德文系、哲學系任教。

后來,三毛遇見了一位德裔男子,二人相識、相知、相戀,一切順理成章,準備步入婚姻的殿堂。

可就在結婚前夕,未婚夫突發心臟病,死在了三毛的懷中。

真的太難了,原以為即將進入幸福的生活,可命運怎麼都不肯放過她,不愿給她一個圓滿的結局。

未婚夫死后,三毛崩潰了,她一度想追隨未婚夫而去,試圖吞食安眠藥,被父母發現后救起。

三毛曾經說過:

「有時候,我多麼希望能有一雙睿智的眼睛能夠看穿我,能夠明白了解我的一切,包括所有的斑斕和荒蕪。

她始終孤獨又清醒,冷靜地等待著生命里的soul mate,那個人不需要多優秀、多有地位,只要懂她就好。

1972年冬,三毛再次回到了西班牙,終于遇到了這雙「睿智的眼睛」。

在一次聚會中,三毛與荷西再次重逢,1973年,荷西兌現了當時許下的承諾,在西屬撒哈拉沙漠的當地法院,與三毛公證結婚。

此時,距離第一次與荷西相遇剛剛好過了6年。

結婚后,三毛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寫作上,受到了當時《聯合報》主編的贊賞喝鼓勵,出版了不少好作品。

1974年10月,三毛在《聯合報》發表了《中國飯店》。

1976年,夫婦倆搬到了美麗的大加納利島居住,同年,三毛出版了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

我中學時期,最愛讀《撒哈拉的故事》,無論是荷西把粉絲當做雨來吃,還是他們簡單的婚禮、去海邊打魚、用指甲油給窮苦女孩們「補牙」、白手起家建立他們沙漠上最美麗的房子,都讓我心生對遠方的向往和憧憬。現在想起來,三毛真是當年的「文藝女青年」啊!

與荷西結婚后的這些日子,大致是三毛這一生中最快樂的時期,他們舉行了一場驚世駭俗的婚禮,一起建造屬于彼此的家,一起出去流浪......

可盡管她遭受了那麼多的磨難,老天爺卻還是不肯對她好點。

1979年,荷西在工作時意外喪生。

命運的魔鬼再次席卷而來,仿佛詛咒一般,人生總是給予她一點甜后,又全部收走,唯留下苦澀

1981年,在異國流浪了14年后的三毛終于決定回台灣定居,她將自己的經歷集結到《萬水千山走遍》這一書中并出版。

之后,三毛又到中國文化大學文藝組任教,深受學生的喜愛。

1985年,三毛與好友齊豫、潘越云一起制作了唱片《回聲-三毛作品第15號》,三毛寫詞,齊潘二人演唱,中間貫穿三毛本人的旁白。

這首歌將三毛叛逆的童年、封閉孤獨的少年、不斷尋找自我的中年時期全都毫無保留地唱了出來,唱出了她心里的痛,也唱出了她的自由。

她是最有才華的青年作家,光芒四射,卻依舊孤獨。

荷西走后,三毛很努力地掙扎著,希望忘記那段悲慘的經歷,讓生活重新走向正軌。

她說:

「我盡可能不去緬懷往事,因為來時的路不可能回頭。」

可她忘不了,她始終走不出來。

荷西離開以后,三毛的身體和心理都漸漸出現了一些問題,曾一度喪失記憶,神經錯亂,為此,她不得不辭去工作。

1989年,三毛再次回到大陸,專程拜訪了漫畫《三毛流浪記》的作者張樂平先生,了卻夙愿。

沒錯,三毛的筆名就是出自《三毛流浪記》,因為喜歡三毛,所以改名三毛。

1991年1月,三毛在醫院以肉色絲襪繞頸窒息身亡,終年48歲。

荷西走后,在人間苦苦煎熬了12年的三毛,也追隨他而去了。

在記載中,這是三毛的第三次自絕,這一次,她終于如愿成功了。

三毛這一生,命運多舛,歷經磨難,或許離開這痛苦的人間,于她而言,也是一種解脫罷。

也許就如她所說,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過。只要來過這人間,也就沒有遺憾了。

在書君看來,三毛是個純真且善良的人,在絕大多數時間里,她都在積極探索生命的意義,努力熱愛生活,勇敢面對人生,可這世界賦予她的苦難,實在是太多了,多得令她難以承受。

「如果有來生,我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傷的姿態,非常沉默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三毛


稻盛和夫:越是逆境,越要擁有窄門思維(深度好文)
2023/05/08
諸葛亮:常讀圣人語,靜修個人心
2023/05/08
別怪企業「不招」35歲以上的人,太現實!資深HR:做到2點就不用怕
2023/05/08
司馬懿:職場3大經典智慧,沒人會說破,早懂少走十年彎路
2023/05/08
孫臏:熬過「變化無常」的坎,相機而動
2023/05/07
白居易: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
2023/05/07
俗語:「錢不借二,酒不喝三,路不走四」,是什麼意思呢?
2023/05/07
《道德經》:眼界越寬,越不貪婪;格局越大,越不糾纏!
2023/05/05
民間故事:老漢修房,給過路乞丐兩個饅頭,乞丐:你今晚必死
2023/05/05
《菜根譚》:為善不見其意,如草里冬瓜,自應暗長
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