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靈
職場
家庭
《道德經》:「不爭」才是人生最大的贏家
2022/10/26

《道德經》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最好的德行,就如水一般,滋養萬物、賦予萬物以生機,卻對萬物無所求。

行走世間,做人也要像水一樣,謙遜、寬和、有容而低調。

修德于自身,施惠于別人;斂而不爭,是為人生最高境界。

不爭對錯

 老子曰:「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諸葛亮舌戰群儒,一生經常與人辯論可謂雄辯之才,但是他卻說: 大辯不辯。

辯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辯;對待有些人,可能唯有沉默,才是最好的方法,沉默是金。

莊子在《秋水》篇裡講過這樣一句話:夏蟲不可以語冰。 就是說不要和夏天的蟲子談論冬天的冰,這純屬浪費時間。

李嘉誠先生曾說:「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給年輕人講經驗,你講一萬句不如他們自己摔一跤,眼淚會教你做人,後悔會幫你成長,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師,人生該走的彎路,其實一米都少不了。」

和不同層次的人溝通,是一種漫長的無奈;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更是一種無謂的消耗!

未曾經歷,不成經驗。他從未去過你到過的地方,從未經歷過你受的痛苦和磨難,不知道你讀過的書,不認識你遇見的人。

隔著太多太多的障礙,溝通就是一場漫長的無用功。有時候唯有沉默,一笑了之可能才是最明智的方法。

有的人看似笨拙,其實是懂得巧用智慧,而表現得謙卑、謹慎;

有的人看著木訥,其實是開口慎重、惜言如金,深諳說話的藝術。 

有智慧的人,不會在口頭上占上風、爭勝負。

同時,思維層級不同、認知角度不同,加上人生閱歷和環境,都會讓人對同一事物,給出不同的見解。

真正厲害的人,沒有工夫和你爭來辯去,他們都在篤實地行動。與其和他辯論,不如腳踏實地的踐行。況且,很多道理不是辯論就能辯清楚的。

趙括紙上談兵,在沙盤上把眾人說得啞口無言。皇上把兵權交給他,他轉眼就把幾十萬大軍帶入火坑。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與其爭論不休,不如踏實去做。畢竟。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有些事看透沒必要說透,有些人看穿沒必要揭穿。

有些誤會何必在意,有些謠言何必爭論。

不爭辯不代表你心虛理虧,而是因為 內心無愧,清者自清,身正品正,總有一天時間會驗證

有時候沉默是一種智慧,不爭辯是一種修行。

永遠不要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 你只管做好自己,本本分分,坦坦蕩蕩,時間會幫你澄清。

內心豐盈的人,從不活在別人眼裡,從不活在別人嘴裡。

不與父母爭對錯,是為孝道;不與愛人論輸贏,是為和睦;不與旁人爭高低,是為智慧。 不爭對錯,其實是一種高級修養。

不爭名利

《道德經》中講: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越是踮起腳,想要站得高的人,反而站不穩;越是跳躍著前行的人,反而走不遠。 

《道德經》中講: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認為,功名利祿,強求不得;越想得到,越容易陷入名利迷局,反被名利所累;高境界的人,則是不求而得。 

具有最高美德的人,順應萬物的本性處理事情,輔助百姓自我成就。

萬物興起時不加干涉,生養萬物卻不據為己有,作育萬物卻不誇耀自己的能力,事情辦成了也不居功。

正因為聖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才不會泯滅。

古往今來,有多少重臣,因為太過出色而引起皇帝的忌憚,最後都落得個不盡人意的下場。

就像兔死狗烹話出之後,死的第一位功臣文種;

幫助劉邦打下天下,最後因為討了個齊王稱號,卻慘淡收場的韓信;

還有因為太過固執追求正理而違抗軍令,最後引得范雎陷害的白起。

反觀隱姓埋名的范蠡、功成身退的張良、閉門不仕的郭子儀,那個不是保全性命、保存家族?

「凡人臣者,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

唯有卸下心頭的名利重負,澹泊不爭,則能心輕意遠、求仁得仁。 

不爭得失

聽過一個故事。 

有人夢想得到一塊土地,富人就對他說: 「明天一早,你從這裡出發,能跑多遠,就在你跑到的地方插個標杆,插上標杆的地都歸你,唯一的條件是,要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回來。」 

那人一聽喜出望外,第二天起了個絕早,撒開腿,就開始了玩命地奔跑。 

不知道跑了多久,雖然,已經跑出去好遠,他卻覺得還不夠,希望再多一些…… 

太陽落山了,他卻再也沒有回來,原來,他已經累死在路上。 

人的得失心太重,就變成了貪婪,而貪婪往往帶來禍患,這個人,正是為自己的得失心賠上了性命。 

我們不快樂,並非是擁有太少,而是想要太多;人最大的災難,是不知足、太看重得失。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我們在意的、孜孜以求的,終究會 「六朝舊事隨流水」 「萬間宮闕都做了土」,到頭來,誰也敵不過 「一堆土饅頭」。 

所謂得失,爭到最後,也不過都是一場空罷了。 

不如珍惜當下擁有的一切,對于得不到、或者已失去的,不必強求,也無須苦留。

放下執著、澹泊不爭,方能從容自在、安然平和。 

不爭得失,是明澈、是看淡,如此便能生出清淨心,灑脫、超然地歡喜生活。

  ▽

《道德經》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爭,不僅是一種胸襟,更是一種智慧和氣度,只有不與人相爭,天下就沒有人能與他相爭了,順其自然,反而更容易成事。 

不爭,是柔善如水,因其上善的大德,而無往不利。 

是以,不爭的人,更容易得到生活的厚賞。人能做到不爭,便是人生最大的智慧贏家。


稻盛和夫:越是逆境,越要擁有窄門思維(深度好文)
2023/05/08
諸葛亮:常讀圣人語,靜修個人心
2023/05/08
別怪企業「不招」35歲以上的人,太現實!資深HR:做到2點就不用怕
2023/05/08
司馬懿:職場3大經典智慧,沒人會說破,早懂少走十年彎路
2023/05/08
孫臏:熬過「變化無常」的坎,相機而動
2023/05/07
白居易: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
2023/05/07
俗語:「錢不借二,酒不喝三,路不走四」,是什麼意思呢?
2023/05/07
《道德經》:眼界越寬,越不貪婪;格局越大,越不糾纏!
2023/05/05
民間故事:老漢修房,給過路乞丐兩個饅頭,乞丐:你今晚必死
2023/05/05
《菜根譚》:為善不見其意,如草里冬瓜,自應暗長
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