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一言蔽之,打仗得讓對方摸不著頭腦,虛虛實實才能佔據先機。
為人處事也是如此,落子博弈講究棋無定式。
凡事顯露在外,既讓人看輕,又于事無益。
萬事盡收于心胸,方顯不動如山的英雄本色。
真正厲害的人,懂得修煉城府,不動聲色地積蓄力量,靜等時光綻放。
《孫子兵法》之中有一句話,叫: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指揮軍隊要沉著冷靜,幽深莫測,公正而嚴明。
不要讓對手覺察到你言行之中的真實目的,甚至要用表像去迷惑對方;
哪怕對待自己的士兵都是如此,不要讓士兵猜測到自己的下一步將要做什麼決定;
步步為營,審時度勢,面對突發問題時沉著冷靜,這才是正確謀事的智慧。
戰國時期,名將王翦奉命統帥大軍征討楚國。
出征前,秦王來慰問王翦,詢問他有沒有什麼要求。
沒想到王翦很庸俗地說,希望秦王多賞賜點金銀珠寶讓他養老。
秦王聽完哈哈大笑,爽快地答應了。
秦王走後,王翦的心腹不解,他們知道王翦不是貪財如命的人,但為何在秦王面前如此表現。
王翦解釋道,是為了讓秦王以為自己胸無大志,只圖榮華富貴,不然功高蓋主,怕是難以善終。
不輕易表露雄心,往往是世間的保全之道。
想當將軍的士兵,只會不聲不響地咬牙努力。
有鴻鵠之志的燕雀,只會緘默地一次次搏擊長空。
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如果劉備大談匡扶漢室的夢想,可能就有性命之虞。
正是因為劉備表現得唯唯諾諾,借驚雷來掩蓋心思,才有了後面三分天下的局勢。
一個人有遠大抱負,固然是一件好事, 但淺薄之人,只會誇誇其談,而心胸似海的人,則會默默地腳踏實地。
與其四處鼓噪野心,不如悄悄地努力,然後驚豔所有人。
《孫子兵法》之中有一句話,叫做: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 如果只知道死拼就會被殺,貪生怕死會被俘,急躁易怒便經不起刺激,太過自愛便受不了侮辱,盲目愛民就會因為掩護民眾而導致問題。這五種危險都是將帥之錯,也是用兵的災難,軍隊覆滅,將領被殺,都是因為這五種危險,所以要引起充分的重視。
戰場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並不僅僅在于智力;
而是在于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是以理智戰勝了情緒,還是被情緒沖昏了頭腦,瓦解了自己的意志。
古語有雲:「愚妄人怒氣全發,智慧人忍氣含怒。」
一個人如果被脾氣拖拽著走,就落了下乘。
成熟者,能穩得住情緒,容人所不容,忍人所不忍。
林則徐幼時性情剛烈,其父林賓日寫下「制怒」懸于林則徐的書房之內,並為其改名「則徐」,意思是要他控制脾氣,處事舒緩。
為官之後,林則徐牢記父親的教誨,重新親自書寫「制怒」二字牌匾,時時警策自己。
有一次,廣東海關監督豫坤和洋人勾結破壞禁煙,林則徐知道後怒不可遏,把茶碗摔破。
當他一抬頭,「制怒」二字映入眼簾,頓時沉住氣。
第二天,他仍然若無其事地接待豫坤,經過巧妙周旋,終讓豫坤乖乖地交出了修建虎門炮臺的銀兩。
《教父》裡說:「不假思索地釋放怒火,是最危險的任性表現。」
怒而決斷,怒而行事,往往會鑄成大錯。
小事生煙,大事冒火,也容易使人鄙夷。
凡事都能波瀾不驚,才有不怒自威之勢,才能對事情徐而圖之。
懂得收放自如地控制情緒,這是我們斡旋于複雜世事的圓潤智慧。
《孫子兵法》始計篇有這樣一句話: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意思是有能力卻裝作沒有能力,有用卻裝作沒用。意在于麻痹敵人。
《孫子兵法》還說: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
意思是,真正的智慧就好像沒有智慧一樣。
他在謀事的時候也沒有人能看出來他所做的動作,那是因為他從來沒有在表面刻意賣弄,而是在事情延伸于表面之前,就已經在條件上面做足了功夫。
曾國藩認為官場有「四忌」,其中一個就是「傲狠妄為者敗」。
有一次,道光皇帝給他升了官,曾國藩沒有恃寵而驕,還特地叮囑弟弟:
「不要因為有點學問就恃才傲物。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為官數十載,曾國藩深知水滿則溢,人滿則敗的道理。
按清朝官制來說,當升為正三品時,藍呢轎可換為綠呢轎,增加兩個護轎人,並配備引路人和護衛。
曾國藩雖然貴為三品大員,卻不喜歡大搖大擺,仍乘藍呢轎。
憑藉這樣的低調內斂,曾國藩一路官至兩江總督。
楊慎在《韜晦術》書裡說: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人拔乎眾,禍必及之,此古今不變之理也。」
太過鋒芒畢露,容易把自身置于眾矢之的。
所謂:「君子之才,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懂得藏鋒守拙,才是安身立命的長久之道。
《孫子兵法》之中說: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意思就是說: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先創造取勝的條件,然後才和敵人作戰;
打敗仗的軍隊總是先和敵人作戰,而僥倖希望在作戰中取勝。
《孟子·公孫醜上》裡說:「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遇到問題,先反思自己,是哪裡沒有做好,哪裡沒有準備好,而不是抱怨;
若一味地怨天尤人,只會讓自己習慣于諉責他人,對問題的解決于事無補。
在人生成長路上,終究百般滋味自己嘗,千種苦楚自己扛。
雷軍在年度演講時談到一件事。
小米公司上市後,一度跌到新股發行價一半以下。
投資者把雷軍叫過來,從產品到管理把他像小學生一樣訓了一個多小時。
作為董事長的雷軍,非常憋屈。
但他沒有抱怨,也沒有訴苦,而是想方設法地解決問題,先是抄底小米股票,又在行銷、研發技術上下功夫,之後小米股價一路高漲。
就如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一書裡講:
「我仍然認為向人訴苦不過是徒勞,與其如此,不如默默承受。」
與人共事相處,被誤會是常態,遇到磕碰也難以避免。
在我們的工作中,領導不清楚來龍去脈,會錯怪你不夠盡心盡責;
同事會把失誤甩鍋你,讓你白白挨駡。
客戶可能雞蛋裡挑骨頭,處處為難你。
但生活終究是自己的生活,經受的委屈,自己咽下;遇到的坎兒,自己去越。
弱者怨天尤人地訴委屈,強者處之泰然地扛下來。
在《孫子兵法》中有這樣一句話: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一場戰爭的勝負,首先就是取決于作戰雙方 對自己和對方實力的認識,只有充分了解對手,才談得上擊敗對手。
我們身邊圍繞著形形色色的人,一些人總會讓人心生反感。
意氣用事的人,不加掩飾地擺臉色給對方。
成熟持重的人,則不會以自己的喜好行事。
劉邦揭竿而起反秦,與他同縣的雍齒追隨。
可雍齒素來輕視劉邦,在劉邦領兵外出打仗的時候,獻出豐邑投靠了魏國。
劉邦對他可是恨之入骨。
可是當劉邦平天下的時候,並沒有殺他以泄心頭之恨。
為了顧全大局,收服人心,故意封雍齒為列侯。
將士們見劉邦如此仁心地厚待手下,都心悅誠服地擁戴他。
《孫子兵法》說:「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真正有智慧的人,心胸藏有乾坤,好惡不言于表。
唯有不言好惡,才能不被對手利用制衡。
明朝時,嚴嵩一手遮天,徐玠心中雖然不喜,卻假意順從。
即使嚴嵩的兒子嚴世藩多次對他無禮,他也不見慍色。
這樣的老于世故,讓徐玠與嚴嵩相安無事地同朝十幾年。
等到徐玠成為首輔,嚴嵩被勒令退休後,徐玠仍然示以好意。
高手過招,細節定成敗。
沉穩一些,收斂一些,將向外張狂的力量收縮起來,轉為向內積蓄沉澱,這才是足夠睿智與合理的人生。
▽
《鬼谷子》所說:「聖人之道,在隱與匿。」
為人之道亦在于此。
修煉城府,並不是去勾心鬥角,而是為了給自己披上鎧甲,更好地與這個世界交手。
往後餘生,願我們知世故而不世故,曆滄桑而不失赤心。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