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靈
職場
家庭
老子: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2023/01/02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律己,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

這是弘一法師為人處世的心理箴言。

不管是在俗的李叔同,還是在僧的弘一法師,無論何種身份,他都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傳奇」。

不知你是否發現身邊有這樣一類人,不管他身處何職,何種身份,他們總有能力把自己活成一道風景。

這就有賴于他們的為人處世之道。

自古以來,為人處世之道,都是圣人們精于討論的話題。

道家開山鼻祖老子的言論,更是這一話題的經典。

在老子的傳世語錄里,有這樣三句箴言,道出了為人處世的三大智慧:

謹言、慎行、不爭。

01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聰明的人不亂說,亂說的人不智慧。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橋梁,想要搭建穩固,就要懂得基本的距離和分寸。

言語,是為了更好的溝通,不是攻擊他人的利器,所以,說出的話要再三謹慎。

孔子到東周觀光時,曾前往瞻仰周王的祖廟。

參觀時,他看見一座銅鑄的人像,人像的口上被扎了三道封條,背后還刻有銘文: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

就是告誡人們:這是古代說話非常謹慎的人。大家要警戒!不要多言,多言往往多敗……

于是,孔子便對弟子講:

年輕人要記住!這些話很中肯,而且很有說服力,要謹防禍從口出。

這就是著名的三緘其口的故事。

說話,不逞一時口舌。

張口前,先考慮一下,該不該說,能不能說,怎麼說才能更好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俗語說,禍從口出。

口無遮攔的人,不謹慎言語,往往招惹是非,反而顯得愚昧。

李白的詩句里,有這麼一句:「雨落不上天,水覆難再收。」

雨落下不能回天,水潑出無法收回。

為人處世就應當謹慎言語,否則覆水難收。

讓言語為己所用,不出言不遜,謹慎言語的人,才是為人處世智者。

02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美好的言辭可以贏得人們的尊敬;美好的行為可以為人們所敬仰。

言行換來的尊敬,可以說趨于外表;而親身力行獲得的敬仰,則是發自內心的。

會說漂亮話的人很多,但能做到慎行的往往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

東漢時,楊震升遷為荊州刺史,他上任途中經過昌邑,他的門生昌邑縣令王密便前來拜訪他。

相談甚歡之后,王密卻從懷中取出十斤黃金要相贈于他。

楊震大為震驚地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沒聽懂楊震的責備之意,便說:「天黑,無人知曉。」

楊震卻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

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后來,王密對楊震更是敬仰。

楊震「暮夜卻金」的行為,被世人所稱贊,后人因此稱楊震為「四知先生」。

不因無人知曉,而放肆自己的行為;不為他人的誘惑,而改變自己的舉止,這樣的人著實令人敬佩。

慎行之人行事,即使無人監督,也會恪守規則和秩序。

潘岳的《藉田賦》中有這麼一句話:「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

樹要想茂盛,得干直、根深;做事要想好結果,就得先謹慎行為。

慎行,可以說是人行走世間最好的修行,是真正渡己的智慧。

03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遵循自然規律和法則,就能不爭斗而取得勝利。

不爭,為大道之道,為自然本源。

不爭,在《老子》的言論中共出現 8 次,可以說是老子語錄的精髓。

不管是利益之爭,還是名譽之爭,爭必定皆有損傷,不爭才是大智慧。

戰國時候,趙國要攻打燕國,燕國便派謀士蘇代去勸說趙王。

蘇代就給趙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只大蚌在河灘上曬太陽,它剛剛張開貝殼,水鳥鷸就伸出長嘴去啄蚌肉,蚌連忙收緊貝殼,將鷸的長嘴夾住了。

鷸鳥生氣地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麼活下去?」

蚌也毫不讓步地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

正當鷸和蚌爭得不可開交之際,被一位漁翁發現了,毫不費力的將它們捉住。

燕、趙之爭,卻讓秦國得利。

惠王一聽,便立即下令停止攻打燕國的行動。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著實不劃算。

不爭而爭得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不爭而爭的智慧,在范仲淹的一生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不爭,他為人清廉不為己爭半分名利;而爭,他用性命為天下人爭得生存。

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令他仕途三起三落,跌宕起伏,而毫不后悔。

他散盡家產,為后代謀生,最后,連自己上任潁州的盤纏都不夠,而死于半途,卻毫無怨言。

也許,你會覺得他的不爭,并沒有讓他有所獲。然而,他的為人千百年后仍為后人所敬仰。

他的裔孫范希榮,與人做生意,路遇劫匪,得知他為范仲淹后代,劫匪便說:「分文不取。」

他的十二代嫡孫范文從,忤逆圣旨,要被斬首,朱元璋得知是范仲淹的后人,遂下令,免死五次。

從劫匪到帝王,都為他所折服,為天下人所敬仰,這難道不是不爭而得嗎?

寫在最后

《誡子書》有言: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不爭而爭,才是為人處事的至高境界。

用不爭的智慧,做好自己。

你若盛開,胡蝶自來。

法國詩人呂凱特說:「生命不可能有兩次,但許多人連一次也不善于度過。」

你身邊是否還有這樣一類人,無論他做什麼,都令人心生反感。

人生沒有重來的機會,別把余生浪費在不值得的人身上。

學會謹言,懂得慎行,于世不爭,好好度過這一生。

學會把語言變的干凈,懂得行事有原則,其余的,你只管努力,你想要的以后都會有。

大道至簡,把老子的這三句為人處世的箴言送給每一位讀者。

與君共勉,愿你不虛這一世修行。


稻盛和夫:越是逆境,越要擁有窄門思維(深度好文)
2023/05/08
諸葛亮:常讀圣人語,靜修個人心
2023/05/08
別怪企業「不招」35歲以上的人,太現實!資深HR:做到2點就不用怕
2023/05/08
司馬懿:職場3大經典智慧,沒人會說破,早懂少走十年彎路
2023/05/08
孫臏:熬過「變化無常」的坎,相機而動
2023/05/07
白居易: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
2023/05/07
俗語:「錢不借二,酒不喝三,路不走四」,是什麼意思呢?
2023/05/07
《道德經》:眼界越寬,越不貪婪;格局越大,越不糾纏!
2023/05/05
民間故事:老漢修房,給過路乞丐兩個饅頭,乞丐:你今晚必死
2023/05/05
《菜根譚》:為善不見其意,如草里冬瓜,自應暗長
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