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靈
職場
家庭
《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2023/03/24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水與道相似,因為它從不會居高臨下,不會以偏見待人。

每個人眼中的世界,其實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

一個人看不慣別人,往往是因為自己的境界不夠。

1

智者懂得換位思考

古訓說:「各相責天昏地暗,各自責天清地明。」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分歧,與其一味地相互指責,不如換個角度看待問題,也許矛盾就會迎刃而解。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立場不同,想法各異。

自己看起來天經地義的事情,易地而處,別人卻不一定認同。

廉頗是趙國武將,看不慣文官出身的藺相如,處處與相如為難。

有一次相如外出,望見廉頗迎面而來,急忙把車趕開躲避。

大家都覺得,藺相如害怕廉頗。

藺相如卻說:「將相不和,于國不利。趙國內耗不起。」

廉頗聽后慚愧不已,于是負荊請罪,二人冰釋前嫌,結為至交。

藺相如知道自己封侯拜相,刺痛了廉頗的自尊心。

大家卻誤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起初更無領會解藺相如的苦心。

古詩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站位不同,同樣的事物,也有截然不同的風景。

管中窺豹,看不到豹子的全貌;盲人摸象,摸不出大象的原形。

只有真正的智者,懂得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2

達人懂得尊重不同

《道德經》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人生迥異,不同的經歷和背景,造就截然不同的人生。

接受能力千差萬別,對世間萬物的見解也就因人而異。

有個綠衣人問子貢:「一年有幾個季節?」

子貢說:「四個季節。」

綠衣人說:「不對,只有三季。」

兩人爭執不下,去找孔子評理。

孔子打量了一下綠衣人,說:「一年只有三季。」

綠衣人洋洋得意地走了,子貢卻大惑不解。

孔子說:「剛才的綠衣人是一只螞蚱,春生秋死,一生只有三季。你再怎麼解釋,他也不會理解四季的道理。」

莊子說:「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曲士不可語道。」

井底之蛙無法理解大海的宏闊,夏天的小蟲無法理解冬天的寒冷。

不是不和愚人論道,只是「下士聞道」會哈哈嘲笑。

有些事注定無法勉強,有些人注定講不通道理。

所以,要懂得順其自然,因材施教。

對于無法理解的人,三緘其口才是最大的尊重。

寫在最后

古人說:「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人人順眼,事事順心,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修行。

自己看不慣,和別人無關,問題不是改變別人的言行,而在于改變自己的內心。

學會換位思考,懂得尊重不同,人生才會更上一層樓!


稻盛和夫:越是逆境,越要擁有窄門思維(深度好文)
2023/05/08
諸葛亮:常讀圣人語,靜修個人心
2023/05/08
別怪企業「不招」35歲以上的人,太現實!資深HR:做到2點就不用怕
2023/05/08
司馬懿:職場3大經典智慧,沒人會說破,早懂少走十年彎路
2023/05/08
孫臏:熬過「變化無常」的坎,相機而動
2023/05/07
白居易: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
2023/05/07
俗語:「錢不借二,酒不喝三,路不走四」,是什麼意思呢?
2023/05/07
《道德經》:眼界越寬,越不貪婪;格局越大,越不糾纏!
2023/05/05
民間故事:老漢修房,給過路乞丐兩個饅頭,乞丐:你今晚必死
2023/05/05
《菜根譚》:為善不見其意,如草里冬瓜,自應暗長
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