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靈
職場
家庭
《菜根譚》:常存違逆之事,才有進德之緣
2023/02/05

有一位哲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而是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

這句話所表達的就是一個人對于自由意志的追求,享受人生自由的權利,這句話也成了很多人趨之若鶩,想要追求的人生標準。

我們不否定,當人處在這種狀態時,他所能享受到的自由意志權利,但是對于長久的人生過程來說,這樣的自由意識不應該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即便一個人能通過自身努力達到這種自由狀態的時候,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對于一個發展中的人,或是發展中的國家來說,真正需要的并不是絕對的自由,而是有所約束的平衡。

因為人的意識是片面的,而客觀的發展則是需要均衡的,就好像我們總希望自己能處在絕對自由順利的狀態之中,但是一個人的客觀環境如果絕對的滿足他的自由狀態,那他必然因為片面而走向極端。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ㄉㄨˊ中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經常聽到一些不順耳的話,常常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這樣才是修身養性,提高道行的磨礪方法。如果聽到的話句句都順耳,遇到的事件件都順心,那麼這一生就如同浸在ㄉㄨˊ藥中一樣。

世間的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看似好的事情也會有壞的一面,看似嘈雜的事情也會給我們帶來想象不到的益處,所以一個良好的人生狀態并不是存在于某一片面狀態中,而是在兩者共同作用之下才能得到的良性發展。

人生是不斷向前變化的,而不是永遠固化在某一節點之中,如果人生不變,那麼你所追求的心儀的狀態,就會更好地作用于人生,但是人生是不斷持續向前變化的,在這復雜的人事變化中,必須依靠矛盾之中的共同作用支撐,才能走入更加平衡的狀態中。

所以如果抱著美好的幻想,期望自己永久沉浸于這樣一種幻想中,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期望狀態,只有能夠認識到人生需要雙向力量的共同促進,并坦然的去接納那些看似不好的事情,才能得到好的結果,這對于人生的發展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在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個領袖叫趙簡子,他有一個大臣名叫周舍,周舍在位的時候喜歡直言規勸,而且趙簡子也因為周舍的規勸而受益良多。

當周舍歿后,趙簡子每天上朝商量正事的時候,就面露不悅,大臣們就以為自己有了什麼過失,紛紛到趙簡子面前請罪。

這個時候趙簡子就對他們說:「大夫無罪,吾聞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諸大夫朝,徒聞唯唯,不聞周舍之諤諤,是以憂也。」

這番話的意思就是說:你們沒有過錯。我聽人說:一千張羊皮,抵不上一只狐的狐腋。諸位大夫上朝的時候,凡事都是說好、好、好,卻聽不到像周舍那樣的聲音說不可以、不可以,所以我為此擔憂呀。

也正是得益于趙簡子這樣謙虛謹慎的作風,所以能安撫趙邑,懷柔晉人。

人性是趨利避害的,每一個人的本性中都會向往著好的一面,希望聽到的是甜言蜜語,美言相贊,也希望自己身處的是無憂無慮的順境,但是在這樣的信念作用下,我們在很多時候都會使自己在無意之間處在偏頗的狀態。

唯一能調和這種偏頗的根本,就是能夠以坦然之心接納既定存在的苦難,再以謹慎之意識,提防自己身處順境中的隱患,當常聞他人違逆之言時,首先的第一態度不是怨恨惱怒,而是警醒自身。

人的主觀意識是違背客觀規律的,人如果一味順從主觀意識,必然會與這個世界背道而馳,最后通常是需要付出自己背道而馳的代價。所以從自己的主觀意識局限之中走出來,用合于事物本身發展的規律狀態,去作用于自己的人生,那麼你一定會因為這樣的態度而受益。

所以對于人生來說,只有虛心的接受批評,讓自己從一味享受舒適的狀態中走出來,才有可能去造就更非凡的結果。如果時常有人能在耳邊提醒,或者經歷一些小小的挫折和問題,這并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及時調適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狀態,保持清醒的頭腦,才是為生命創造福分的根本。

唐朝初年的時候,魏王李泰喜歡文學,唐太宗因此非常寵愛他,朝中有一些大臣就認為李泰徒有虛名,非常瞧不起他。

唐太宗知道這件事情之后非常生氣,把大臣喊過來,責備著說:「隋文帝的時候,眾大臣都被諸王踩在腳下,我如果放縱諸王,他們也這樣做,早就折殺諸位并使諸位蒙受恥辱了。」

這個時候魏征就嚴肅地說:「若是法紀綱常被徹底破壞,固然不必理論。但如今有圣明的君主在,魏王當然沒有辱沒群臣的道理。隋文帝驕縱他的兒子,最終做了刀下之鬼,這也值得效法嗎?」

唐太宗聽了之后猶豫了片刻,然后恍然大悟地高興著說:「我因私愛而忘公義,聽了愛卿的話才知道自己的理屈。」

我們都知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魏征于唐太宗而言,就是「能正衣冠的銅之鏡」,正的也是唐代宗的愚癡偏見。

身為一個領導者、管理者,能夠以坦然謙虛的態度去接納不同的意見,吸收好的建議,不獨斷專行,才能做出明智的適合長遠發展的決定,一個國家如此,一個人不更是如此嗎?

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ㄉㄨˊ中矣」,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為過。

對于人生來說,不必諱疾忌醫,遮遮掩掩,也不必一味去追求那些想要的人生順境,否則在日積月累之后,終有大錯之日。所以不管身處于何時何地,能夠讓自己在不斷學習磨礪的過程中,而不是一味妄求自由之狀態,這更有助于我們塑造人生之功業,培養人生之德行。


稻盛和夫:越是逆境,越要擁有窄門思維(深度好文)
2023/05/08
諸葛亮:常讀圣人語,靜修個人心
2023/05/08
別怪企業「不招」35歲以上的人,太現實!資深HR:做到2點就不用怕
2023/05/08
司馬懿:職場3大經典智慧,沒人會說破,早懂少走十年彎路
2023/05/08
孫臏:熬過「變化無常」的坎,相機而動
2023/05/07
白居易: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
2023/05/07
俗語:「錢不借二,酒不喝三,路不走四」,是什麼意思呢?
2023/05/07
《道德經》:眼界越寬,越不貪婪;格局越大,越不糾纏!
2023/05/05
民間故事:老漢修房,給過路乞丐兩個饅頭,乞丐:你今晚必死
2023/05/05
《菜根譚》:為善不見其意,如草里冬瓜,自應暗長
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