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靈
職場
家庭
老子《道德經》:記住老子「兩不自」,終生受用不盡!
2023/01/14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意思就是說,人不帶偏見,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為是,才能開彰大業;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業;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期有所長進。

這些都是老子「以不為而達到有為」的很具體做法,富有深刻的哲學道理。

細細感悟其中的智慧,定能令人終生受用不盡。接下來說說其中的「兩不自」:

1

不自見故明

不自見,就是不帶有任何偏見的看人看事。醫生在做手術時,需要一樣東西叫做無影燈,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圈燈。

當燈從左上角打過來的時候,自然就會在右下角產生一個影子。但是如果在右上角還有一個燈,那這個影子就不存在了。

如果它是一圈燈,自然從哪個角度都不會有影子了。

《心經》里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有陰影的地方就叫無明。是什麼東西障礙住了妳的所見,讓妳產生了心理的陰影?

那個障礙物是什麼?那個障礙物就是妳的偏見,就是我們看問題時角度不夠多維。

一個只有一個角度看問題的人,很容易陷入簡單的判斷。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意識地告訴自己,很可能對于有寬闊意識的人的視野來說,妳還處在褊狹當中。

而因為這種褊狹產生的驕傲、憤怒、懷疑、不滿、妒嫉等情緒,都只是因為「無明」。

妳批評任何東西的時候,妳是否會有一個暗暗的自我覺察:有沒有可能我陷入的是一種意識寬度太狹窄而帶來的偏見呢?我是否落入了單一的角度呢?

老子說:「不自見故明」,就是告誡我們,不要總把思維局限在自己所見的角度,才能看明真相。

更多時候,我們要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也就是換位思考。

因為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對待同一件事情也會有不同的反應,所以不妨試著站在對方的位置,用對方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這樣我們才能更加容易理解、包容對方的行為。

那些總害怕別人對自己產生偏見的人,其實是自己對別人有偏見。一切妳看不順眼的人、看不順眼的事、看不順眼的情境,實際是妳看不順眼的心境。

只有讓這種心境消失,妳才會釋放心中的不快。

世界是一面鏡子,是妳思維模式的鏡子。當妳的心情保持喜樂純真的狀態時,妳的世界顯露出來的樣子,就是喜樂的事情源源不絕的發生。

當然,對于我們常人來講,是不可能消除全部的偏見,然而我們確實可以在一些小的方面改善偏見的心態,這需要時間,更需要胸懷。

如果妳發現今天的妳比昨天的妳,變得更加能夠從多角度看一個問題,變得更加從容的話,那恭喜妳,妳離「明」更近了一步。

2

不自矜故長

「自矜」,也就是現在所講的自尊心,說好聽點叫自尊心,說不好聽就叫做傲慢。王陽明曾說:「今人病痛,大抵只是傲。

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傲則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為子而傲必不能孝,為弟而傲必不能悌,為臣而傲必不能忠。」

翻譯成白話就是,現在人的毛病,大多只因一個傲字。千罪百惡,都從傲上來。人一旦傲了,就會變得自以為是,不肯在別人面前屈服。

所以,為子而傲,必然不是個孝順父母的人;為弟而傲,必然不是個孝悌兄長的人;為臣而傲,必然不是個忠臣。

蘇軾就曾經在傲這個問題上栽過大跟頭。明代《警世通言》記載,有次,他來拜訪宰相王安石,不巧王安石剛好有事外出,蘇軾便在書房等候。

書房的案桌上擺著一首詠菊詩,墨跡未干,才寫了個開頭:「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遍地金」。

蘇軾心想,這菊花乃耐寒持久之物,即便干枯枝頭,也不會隨風凋落啊!這一定是王安石老眼昏花,糊里糊涂犯了個低級錯誤。

蘇軾竟自揮毫續詩: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回來后,看到蘇軾留下的詩句,心想這后生太過狂妄,卻也不聲張,只是借故將其貶置湖北黃州,任團練副使。

一年后逢重陽佳節蘇軾在后院賞花,他卻見到園中菊花紛紛落瓣,滿地鋪金,卻無花朵掛枝。此時的蘇軾才意識到自己曾經是多麼魯莽。

王陽明認為,對待傲,謙字便是對癥的良藥。

真正的謙遜不是名義的恭順,外貌的卑遜,不但容貌舉止要表現出謙虛恭謹,內心也必須保持恭敬、節制、禮讓,要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對,真正能夠虛心接受他人意見。

不自是,不居功,擇善而從,自反自省。

一個人是否偉大,是可以從他對自己的造詣所持的態度看出來的。因此,即使妳的福氣極好,也莫要得意忘形,積聚妳的成就,作為妳更上一層樓的階梯吧。

不自滿、自高自大和輕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

自謙不自卑、自信也不自大,腳踏實地走下去,樹立好形象是每個人都希望的事。

但好形象如何樹立,恰恰是越不自以為大,越是保持低調,虛心待人,踏實做事,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就越能給人留下美好印象,成為形象高大的人。


稻盛和夫:越是逆境,越要擁有窄門思維(深度好文)
2023/05/08
諸葛亮:常讀圣人語,靜修個人心
2023/05/08
別怪企業「不招」35歲以上的人,太現實!資深HR:做到2點就不用怕
2023/05/08
司馬懿:職場3大經典智慧,沒人會說破,早懂少走十年彎路
2023/05/08
孫臏:熬過「變化無常」的坎,相機而動
2023/05/07
白居易: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
2023/05/07
俗語:「錢不借二,酒不喝三,路不走四」,是什麼意思呢?
2023/05/07
《道德經》:眼界越寬,越不貪婪;格局越大,越不糾纏!
2023/05/05
民間故事:老漢修房,給過路乞丐兩個饅頭,乞丐:你今晚必死
2023/05/05
《菜根譚》:為善不見其意,如草里冬瓜,自應暗長
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