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走過了她的賬房,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
當這個悠揚的旋律響起,腦內止不住地單曲迴圈,嘴邊早已哼唱起來。
這首《在那遙遠的地方》出自「西部歌王」王洛賓。
他是一位真正的歌者,追求音樂的一生,也是極為坎坷的一生:
他數度穿上軍裝,為開赴抗日前線的馬家軍士兵教唱抗日歌曲,曾兩次遭誣陷入獄,顛沛流離。
儘管命運多舛,王洛賓從未放棄音樂,
他寫下了《半個月亮爬上來》《青春舞曲》《掀起你的蓋頭來》《達阪城的姑娘》等數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
在遺言中他寫道:「願透過歌曲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
△王洛賓手稿
在小兒子王海成心中,父親的一生過得非常艱難。
早年因忙于民歌創作,王洛賓與首任妻子分道揚鑣;
38歲那年,第二任妻子又因病撒手人寰,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孩子。
「我記得小時候,新疆冬天很冷,父親會親手為我們織一雙毛襪子,」
王海成每每提及此事,總有朋友為之感動, 「這個世界上,會毛線活兒的男人實屬罕見。」
在王海成小學三年級時,父親入獄,只有在探監時父子才能相見。
「父親在給首長的信中說:‘天氣已轉暖,在學校裡的三個孩子還沒有脫掉冬衣,
他們的布票在文工團的會計那裡保管著,還有我被捕前兩個月的工資。
可以請人去為他們做幾件夏天的衣服。’」
△王洛賓與小兒子王海成的合影
上個世紀80年代,王洛賓的歌曲紅遍大江南北,歌聲也傳到了寶島台灣作家三毛的耳中。
香港女作家夏婕曾到新疆採訪過王洛賓,回去後在《台灣日報》副刊發表了幾篇文章,
其中一篇特稿《王洛賓老人的故事》,寫得相當感人。
三毛讀了這篇文章,為王洛賓坎坷的人生經歷而垂淚,
並對這位中國西部民歌老人產生了深深同情和崇敬。
1990年4月16日,女作家三毛參加台灣赴大陸旅行團,來到她嚮往已久的新疆,下榻于烏魯木齊的一家賓館。
稍事整理和休息之後,她獨自一人告假離團,按照事先打聽好的地址,走進了王洛賓的居所。
這是兩人第一次見面。
在三毛的要求下,王洛賓撫琴伴奏,三毛唱了自己的成名曲《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
△王洛賓與三毛
這次看似不經意的邂逅成了三毛的「心病」。
回到台灣後,三毛向王洛賓寄來了一封又一封飽含深情的書信。
「親愛的朋友,洛賓:
萬里迢迢,為了認識你,這份情不是偶然,是天命,沒法抗拒的。
我不要稱呼你老師,我們是一種沒有年齡的人,一般世俗的觀念拘束不了你,也拘束不了我。
尊敬與愛並不在一個稱呼上,我也不認為你的心已經老了。
你無法要求我不愛你,在這一點上,我是自由的。」
那一年三毛47歲,王洛賓77歲。
△三毛寫給王洛賓的情書
面對三毛炙熱的表白,王洛賓顯得有些不知所措。
或許是因為年紀,或許是因為別的,王洛賓最終沒有接受三毛的感情。
1990年12月11日,三毛寄來了又一封書信,也是最後一封。
她說:「洛賓,我走了,祝福我未來的日子平靜、快樂,謝謝。
未來我將住在Scotland(蘇格蘭),回台只是看望父母而已了。謝謝你,也祝福你。」
這封信寄出不到一個月,三毛在臺北一醫院自縊,結束了人生,享年48歲。
△王洛賓與三毛的合影
「王洛賓為什麼不跟三毛在一起啊?」
這是momo看完後,說的第一句話。
有人也曾問過相同的問題。
「三毛喜歡我的歌,我喜歡三毛的作品,她一生的拼搏努力,她要創造自己的世界。
三毛人很好,很聰明,感謝她瞧得起我,但我已經老了。
再說……」
王洛賓沒有再說下去,他抬頭望瞭望掛在牆上的照片,那是已經去世四十多年的妻子。
王洛賓拒絕三毛,可能有兩個原因:
一是自己老了,二是因為他對亡妻仍有很深的感情。
1991年1月4日,三毛走了。
這個消息傳到王洛賓那裡,「他微閉著眼睛坐在沙發上,看到我來了,輕聲說:‘三毛逝世了’。」王海成回憶道。
那天,父親灌醉了自己,又拿起那把吉他, 撥動嵌有三毛粉紅色髮卡的琴弦,寫下了一首《等待》。
「你曾在橄欖樹下等待再等待,我卻在遙遠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場迷藏的夢,請莫對我責怪,為把遺憾續回來,我也去等待。
每當月圓時,對著那橄欖樹獨自膜拜,你永遠不再來,我永遠在等待,
等待等待,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愛……」
在《等待》中,王洛賓總算敢于表達自己的真情了
結語
三毛一生經歷非常豐富,也曾和死神跳過舞,看過眾生相、經歷過生死,才敢活得真實純粹。
在愛情裡,三毛是個勇敢者,只是王洛賓的愛,太過含蓄,也來得太遲了。
有些人,長期生活在單一的文化環境裡,當這些文化滲透進骨子裡,要他改變,真的比登天還難。
人生是一場自我修行,為何要那麼在意旁人的眼光,做自己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