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句歌詞:「Don’t talk to a dog at raining days.」(下雨天不要和狗打招呼。)
它的創作,源自一則有趣的故事:
行人看到大雨中漫步的小狗,覺得十分可憐,便有意為其撐傘。
可小狗回頭抗拒,用眼神示意:「我淋我的雨,和你有什麼關系。」
由此,作者感慨:
下雨天不要和狗打招呼。
我們總覺得自己很豐富,別人很貧瘠。沒必要!所有人都走在同一片大雨里。
生活當中,常有這樣的人:
他們自以為高明,打著「為你好」的幌子,來要求、糾正,甚至改造你:
「這麼做不對」,「聽我的沒錯」,「你應該如何如何」……
但這種越界的「關心」,常常使人內心壓抑,似乎被囚禁在對方的認知里。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權利,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與其瞎湊他人的熱鬧,不如回歸自己的世界。
真正高層次的人,從不會太把自己當回事,更不會執著于糾正別人。
01
糾正別人,往往兩敗俱傷
看過這樣一句話:「所有對別人的期望都像是一把刀,雙面開刃,誰都逃不過。」
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最終只會白費力氣,招人厭棄。
我有個朋友,就因「好為人師」,吃過不少虧。
有一次,同事想買保險。朋友覺自詡精通保險規劃,便出言阻止:
「千萬別買,這就是個圈套。有錢買這個,還不如做理財。」
聽到這話,同事一臉不情愿:
「你自己不懂,還不讓我買?錢怎麼花是我的事,不用你管。」
一番爭執后,兩人不歡而散,關系越來越僵。
還有一次,別人頭腦發熱,想報名培訓班。
她覺得對方不是那塊料,便趕忙勸誡:「你別當了冤大頭。我眼光很準的,這個根本不適合你。」
但對方興頭正盛,非但聽不進朋友的話,還生氣她內涵自己「沒腦子」,賭氣之下,就繳了報名費。
自此以后,那人也與她斷了聯系。
朋友很懊喪,不知自己錯在哪里。
直到一次,聽到別人嘀咕:覺得總被她糾正,交往起來很有負擔。
這恰好印證了一句話:「好為人師的人,意在求榮,實際上結果往往是取辱。」
現實當中,這樣的「廝ㄕㄚ」屢見不鮮:
「吃飯別看手機,容易消化不良。」「我只是放松一下,你能不能別管?」
「這口水書有什麼好?趕緊扔掉。」「我就是消磨時間,不想燒腦。」
「這麼教育孩子不對,按我說的做。」「我有我的道理不用你指導。」
你自認苦口婆心,對方卻未必買賬;你覺得高屋建瓴,最后卻【啪☆啪】打臉。
過度的「糾正欲」,不僅不會換來感激,還會使分歧倍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不必妄自菲薄,但也別妄自尊大。
02
三觀不同,強求無用
發現一個有趣的數學現象:同一問題,經由不同的方法推演,也會得出多種結果:
就拿幾何來說:
在平面幾何中,認為過直線外一點,只能作出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但在非歐幾何中,卻有無數條。
(圖左為平面幾何畫法,圖右為羅氏幾何畫法,注:羅氏幾何為非歐幾何中的一支)
它們天壤之別,卻各自正確。
這種多樣化的結論,與現實中「三觀」的差異,不謀而合:
有人覺得休假就要旅行,這才不負時光;也有人認為宅家躺平,就是最好的休息;
有人主張風險投資,尋求高額回報;也有人追求穩健,哪怕收益低也甘之如飴;
有人喜歡平淡安逸,滿足于按部就班;也有人挑戰自我,渴望在變化中不斷邁進。
從選擇來看,兩方大相徑庭。但站在各自的立場,誰都沒錯。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里,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
一位精神病人,以為自己是蘑菇,每天不吃不喝,撐著傘蹲在病房角落。
很多專家過來糾正他:架他離開角落,對他言語勸導。但最終,都以失敗收場。
可有位心理醫生,卻穿著和病人一樣的衣服,并撐起雨傘,每天和其蹲在一起。
看到醫生的行為,病人逐漸敞開心扉。他學著醫生說話,吃飯,走動,并逐步恢復正常生活。
有句話說得很好:「尊重比反駁重要,包容比改造重要。」
這位醫生,就是用認可來代替糾正,才走進了病人的內心,找到了問題的突破口。
人生在世,必須懂得:
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不是所有的人,都擁有相同的三觀。
所以,與其氣惱,不如接納;與其糾正,不如理解。
用寬容代替苛責,用謙卑代替自負。
克制自己教人做事的欲望,學會尊重他人的差異,才能各得其所,互相成就。
03
真正的智慧:改變自己
心理學家曾列出常見的認知偏差,有兩條發人深省:
一是「樸素現實主義」:人總相信自己掌握真理,他人是不理性,甚至有偏見的。
二是「樸素犬儒主義」:人總認為自己是客觀的,他人在以自我為中心。
熱衷于糾正他人,就是這兩種「思維誤區」在作怪。
而當明白了這般局限,就會醒悟:比起改造別人,更重要的是改變自己。
想起這樣一則小故事:
一位大師潛心苦練,終于習得「移山大法」。
有人虔誠地請教:「大師用何神力,才得以移山?我如何才能練出如此神功呢?」
大師笑道:「練此神功也很簡單,只要掌握一點,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醍醐灌頂。
生活當中,多的是像「山」這樣,我們無法左右的事情:
父母的觀念,伴侶的習慣,子女的選擇,朋友的取舍……
面對無法控制的外在,最好的做法,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巴,調整自己的內心。
主持人馬東,曾在節目中提到自己和母親的相處:
由于擔心費電,只要屋里沒人,母親就會馬上將燈關掉。
起初,他總會糾正母親:「燈一直亮著費不了多少電,經常開關,反而會影響使用壽命。」
母親每次都笑著答應,但過后,還是一仍舊貫。
見此情形,馬東不再強求對方,而是改變自己,緘口不言。
他說:
老人家愛節約都已經成習慣了,就算你告訴她再多道理,她也改變不了,何必為這種小事斤斤計較呢?
如此一來,他落得輕松,母親也如釋重負,不必在兒子面前小心翼翼。
在《圓桌派》中,曾有位嘉賓提出:人要懂得「內觀」。
竇文濤聽聞后,表示認同:「要將內心撐得足夠大,裝下自己,也裝下別人」。
現實之中,向內求索,往往比向外追尋,來得更有效。
停止一味的說教,把握交際的分寸,接納他人,尊重差異。
對別人適當「托舉」,將自己拉下「神壇」,彼此兼容、平視,才是真正的智慧。
04
劉潤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無論是朋友、工作還是戀愛,如果你感到與對方特別契合,溝通愉悅甚至時時令你靈光乍現, 你知道這說明什麼嗎?
1%的可能,你遇到了soulmate。99%的可能,你遇到了閱歷智商情商都在你之上的人,而對方在向下兼容而已。
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謹言慎行,哪怕看不慣,也能不會隨便對別人品頭論足。
正所謂「獨處守住心,人多管住嘴」。
收斂自己的糾正欲,對外淺言,對內深求。
贏了爭論,輸了格局,才是最大的愚蠢和不值。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