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三毛踏遍沙漠,閱盡人間,寫了一首詩,詩被寫成歌,老一輩都會唱

佩珊 2022/08/01

說起橄欖樹,不由得讓人想起一位作家、詩人,她叫三毛。

三毛,現代著名的作家,原名陳懋,也叫陳平。當年是看了張樂平的小說《三毛流浪記》之后,深有觸動,取筆名——三毛。

三毛曾經背著行囊,走進荒涼的撒哈拉沙漠,并寫下了一部隨筆《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三毛在沙漠中穿行,去尋找并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中,讀者們不僅僅能夠在字里行間感受到大漠獨有的風土人情,還能感受到書中所充溢的浪漫和濃情。

三毛的摯愛,是荷西。三毛的筆鋒,也應荷西而改變。1975年11月荷西意外身亡,以此為分界線,三毛的作品一下子變得「黑暗」起來,沒有了《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中的歡聲笑語,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悲傷。

1994年1月4日三毛逝世,終年48歲。三毛去世后,音樂家王洛賓寫了一首詩《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紀念三毛。王洛賓詩歌的開頭一句,便說到了「 橄欖樹」:

你曾在橄欖樹下等待再等待

我卻在遙遠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

這里所說的橄欖樹,其實是指三毛在1973年就已經寫出了的詩,后來這首詩,被寫成歌,陸陸續續被民歌歌手傳唱,最后是台灣女歌手齊豫,將其唱得家喻戶曉。

齊豫傳神的歌喉,將這首詩的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讓聽者不得不動容。

來看看三毛創作的這首《橄欖樹》吧: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

還有還有,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為什麼流浪遠方?

為了我夢中的橄欖樹

這首詩完成于1973年,在成詩之前的1972年,三毛遭遇了感情和婚姻上的雙重打擊,遠走西班牙,途中遇到了真正的摯愛,老朋友荷西。在成詩之后的1974年,三毛在非洲沙漠小鎮,與荷西完成了婚禮,三毛在隨筆《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中,記載了這場婚禮。

所以說,這首《橄欖樹》是三毛在沙漠中寫的。《橄欖樹》的創作背景獨特,詩人的感情真摯。

獨在異鄉為異客,敢問客從何處來?詩人答道:「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接著又問: 為何流浪?(這也是人們常問三毛的,為何要背著行囊踏入撒哈拉沙漠),詩人又答道:「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

說了這些目的還不夠,詩人最后補充道:「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橄欖樹象征著如大海般博大的情懷,陽光的生命力,代表著希望,古奧運會的獎品,便是橄欖樹枝編成的花環,橄欖樹象征著拼搏、堅強、生命和永恒。而這些,便是三毛所要追求的。

《橄欖樹》這首詩中,最扣人心弦的兩個字,其實是—— 流浪。無論是從三毛的作品,三毛的經歷,感情的轉折,都能給人一種浪跡天涯的感覺。其實她不叫三毛,真正屬于她的名字,正是詩中的「流浪」。

說天妒英才也好,說紅顏薄命也好,三毛走了,而她留下的文字,仍然在世人的心中流浪著。


用戶評論